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香港精密太空儀器將隨俄太空船升空

時間:2011-11-0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此次太空任務名為“火衛一土壤”,是中國與俄羅斯首次合作的策略性太空計劃,也是人類史上首次登陸火星最大的衛星“火衛一”之創舉。

  此次太空任務名為“火衛一土壤”,是中國與俄羅斯首次合作的策略性太空計劃,也是人類史上首次登陸火星最大的衛星“火衛一”之創舉。由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主任容啟亮設計的“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將在計劃中起關鍵作用。

  容啟亮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儀器能成功登陸“火衛一”,將有助人類了解火星和宇宙如何形成。“我們估計‘火衛一’表面的石頭可能來自火星,有機會是在火星形成時沾上的。”

  據介紹,若計劃進行順利,攜有“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和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太空船將于2012年11月靠近火星,然后將它們分別發送到外形像一個馬鈴薯的“火衛一”表面和火星的軌道上。

  “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在理大工業中心制造,僅重400克,體積比一包香煙稍大一點。它能夠把“火衛一”的表層土壤磨碎及篩選出直徑小于一毫米的樣本,并將它壓成柱狀以進行實地分析,研究結果對了解宇宙及火星如何形成至為關鍵。

  容啟亮表示,理大和俄羅斯方面的研發團隊在2003年開始合作構思這一火星探測儀器,整個設計經過了很多階段,做了很多模型,并經過反復測試改良,確保儀器能在低溫及真空等極端環境下運作。

  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要克服的最大困難是要讓儀器能在無重狀態下,把只有幾顆米那么大的樣本磨碎,然后進行篩選。“這在沒有地心吸力的情況下很難做到,因為樣本的碎屑會飛散到四周。”容啟亮說。

  據了解,中俄兩國的航天機構于2007年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偵察火星及其衛星。整項任務除進行實地分析外,也會將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作研究,并研究宇宙輻射對太空艙內微生物和細菌的影響。

  理大在研發精密太空儀器和與航天研究發展上擁有豐富經驗,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研發的“太空持崁鉗”,其后獲俄羅斯太空總署采用;2003年研發出的“巖芯取樣器”曾參與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索計劃。

  目前,容啟亮正在研發“相機指向機構系統”,用于國家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