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了近200家中外廠商、千余種精品的2011中國國際儀器儀表博覽會,匯集了中外的目光。西門子、ABB、GE等歐美巨頭通過代理商帶來微電子、物聯網等國際前沿技術和產品;京儀集團、川儀集團、天儀集團、上自儀等重量級國企在展會上展示最新產品。
“從2011中國國際儀器儀表博覽會,我們看到了丹東搶占行業制高點的勃勃雄心。”重慶川儀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東北區銷售經理李江表示,“中國儀器儀表行業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5到10年差距,誰能在新一輪產業升級中搶得先機,誰就能執未來10年中國制造之牛耳。”
從博覽會獲悉,到2015年,國內儀器儀表行業將達到萬億規模,較2010年實現倍增。隨著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的啟動,儀器儀表行業迎來新一輪高增長期。“儀器儀表是中國制造業的最后一塊短板。”這是與會院士、專家和廠商代表們的共識。現代儀器儀表技術廣泛應用于國防、工業、民生、醫療等各個領域,特別是我國深空探測、深海及地球深部探測、載人航天、大飛機、航空母艦、核電、高速鐵路、大型石化以及醫療健康等國家重大工程和國計民生的發展,對現代儀器儀表技術提出了更迫切的要
“展會是當前中國儀器儀表市場‘三國鼎立’的縮影。”京儀集團展區負責人告訴記者,西門子、ABB等國際巨頭正在抓緊搶占中國市場,特別是當前高端儀器儀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國內廠商在物聯網、系統集成技術等領域還屬空白;京儀、川儀、天儀、上自儀等“國家隊”,正在緊密跟蹤國際先進技術;而以丹東儀器儀表基地企業為代表的新興勢力,迅速崛起。后兩者已經開始全面、深入合作。本屆展會開幕式當天,達成92個簽約項目,簽約總額37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1億美元。多位廠商代表表示,“國家隊”與丹東聯手,帶來的“羊群效應”不可估量。
與展會上眾多國外代理商形成鮮明對照,作為東道主的丹東34家參展企業,幾乎是一水的“丹東創造”型企業。“儀器儀表是光學、機械、電子、計算機、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領域各種高新技術的集成和結晶,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戰略性產業。”幾乎每一個丹東企業展臺,都不無驕傲地向中外來賓展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不夸張地說,在儀器儀表領域,“丹東創造”讓同行艷羨:東發集團20多年來一直是國內最大的煤氣表生產企業,東方測控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核檢測儀表研發基地,華日理學、奧龍射線、華通測控、百特科技、思凱電子等公司也都是國內同行業的佼佼者。長征火箭、神舟飛船、西氣東輸等重點工程領域,丹東企業提供的無損檢測技術扮演“幕后功臣”。丹東生產的家用煤氣表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0%,工業用X射線儀器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核檢測儀表占國內市場份額的90%,智能化配電監控儀表、激光粒度儀、IC卡煤氣表、IC卡電表、IC卡水表等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名列前茅,礦山尾礦監測系統、X射線實時成像、食品異物檢測系統等新產品潛力巨大。
在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的同時,丹東儀器儀表產品還進軍多個發展中國家,并與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儀器儀表巨頭開展了技術交流與合作。全市儀器儀表從業人員約1萬人,工程技術人員占40%以上,已經形成了由專業院校、研發中心、生產企業組成的完整產業鏈。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剛剛發布的《儀器儀表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未來5年,全行業將大力推進企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長三角、重慶以及環渤海三個產業集聚地,扶植百億元集團和特色企業,重點發展先進自控系統、精密測試設備、智能儀器儀表及新型傳感器,建立精密制造、精益管理和現代制造服務的產業體系。丹東儀器儀表行業也正在著手解決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自主研發能力不足、低水平競爭等產業瓶頸。“過去兩年間,丹東儀器儀表年增長率幾乎相當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一位參展廠商代表指著展館內外忙碌的遼寧機電學院學生志愿者說,“這是丹東最寶貴的人力資源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