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2011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業內分析稱,新能源汽車發展呈現良好勢頭,預計到201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100萬輛。但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在孕育期到成長期的過渡階段,電池生產技術、配套公共設施、售后服務等方面都需要改進,全社會應有更大的耐心。
發展勢頭良好
近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呈現良好勢頭。此次論壇發布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調研報告》稱,截至2010年,純電動汽車應用效果良好,已示范推廣應用純電動公交車629輛、純電動乘用車(含Plug-in)1304輛、環衛等應用于公共服務領域的純電動特種車1307輛。
目前,主要汽車生產廠商包括一汽、上汽、北汽、長安、奇瑞、吉利、力帆、眾泰、青年蓮花等都在從事新能源汽車的研制生產。上海通用汽車生產的混合動力君越轎車銷量達到約每月200-300臺。據《報告》預測,201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到100萬輛。
對于產業現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電動汽車分會主任陳全世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在孕育期到成長期的階段,很多問題需要一步步解決,大概還需要再過4-5年才能夠步入成長期。
不能過于樂觀
《報告》同時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諸多問題,對于現狀和未來發展不能過于樂觀。
有觀點認為,中國在傳統汽車生產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以與發達國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甚至超出競爭對手。《報告》指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方面是否與對手在同一起跑線上并不確定,以電動車的電控、電機和電池三大關鍵技術為例,中國在電池方面與西方先進水平相差最小,但在電機與電控技術方面相差依然很大。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在發言中指出,盡管在政府推動下,中國有關企業對產業的態度由觀望轉為積極入市,產業環境有所改善,商業模式也進入探索階段,但“十二五”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技術路線、核心技術、政府投入和政府支持等重要問題仍未明確具體方向,產業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發展任重而道遠。
電池方面,鋰電池目前最有希望。但鋰電池在使用中存在爆炸隱患,且制造成本高昂,其安全性及經濟性何時能符合商用要求仍難以預測。由于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十二五”期間,實現關鍵材料的自主化生產將成為電池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報告》建議,加大對公交系統購買混合動力客車的補貼力度,中國的公交用車市場巨大,每年的更新若基本上采用混合動力客車,將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目前情況下,將新能源轎車推向一般市場則不現實,一是補貼額度巨大,二是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尚未充分暴露,維修服務工作跟不上,若大面積出現問題,將嚴重影響新能源汽車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