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核游行剛剛在日本進行,要求政府廢除核電站,停止核電開發;12日晚,法國南部馬爾庫爾核工廠發生爆炸,致1死4傷;同日,伊朗首座核電站開始發電,俄伊簽署核能領域合作協議。在未來的能源之路上,“核”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福島”之后,談“核”色變
盡管法國核安全局表示12日的爆炸僅是一起“工業事故”,非“核事故”,但恐慌情緒還是席卷了市場:歐股大跌,法國CAC跌幅一度超過5%,跌幅居歐洲三大股指之最。
而在日本,約1300名反核示威者組成“人鏈”,將東京都霞關的經濟產業省辦公樓包圍了約1小時,高呼“不要核電站”、“經濟產業省快反思”、“拒絕重啟核電站”等口號。
日本原有的50多座核電站,現在只運營了十多座,電力缺口很大,民眾反核的意愿卻依然強烈。據統計,日本70%的人希望能永久“棄核”。日本共同社11日發表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都道府縣知事和市區町村長反對新建或增建核電站。
而在歐洲,環保主義盛行,反核傳統更為悠久。隨著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對棄核政策越來越清晰的表態,英、法等國的反核浪潮也一浪高過一浪。
當科學遇到民主,“核”的兩難
一方面是越來越高的反核呼聲,一方面卻是科學家們“核電是高效且安全”的命題。從規模和成本上看,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目前尚不能在所有國家迅速占據主導地位;而走化石能源的老路,顯然無法做到“低碳”和環保,不符合能源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
因此,核電無法被輕易取代。即便在浩浩蕩蕩的反核大潮下,仍有“挺核戰士”大力鼓吹發展核能。英國能源大臣在“2011年新核電”會議上表示,英國毫無保留地致力于新建核電站。核電占到全國電力供應80%的法國,在福島核事故后,一直堅定捍衛核電。核工業不僅為該國電力供應的重要來源,更是法國主要的出口產業,它的主要核電公司向許多國家出售核電技術和設備或者承包核電工程建設。
而在德國,議會6月30日投票決定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17座核電站。默克爾政府稱,德國就此迎來“可再生能源時代”。但“棄核”決定,也將使德國付出承重的經濟代價。“淘汰核電不是免費的。”剛剛卸任的德國經濟部長布呂德勒·萊納說,“我們必須對民眾誠實,我們都要為此付出高價。”
“棄核”“挺核”,安全第一
“廢核”也好,“挺核”也罷,后“福島”時代,留給我們的最大問題就是,核能何去何從。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天野之彌12日在維也納說,這起事故再次凸顯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各成員國通過并實施“核安全工作計劃”的緊迫性。“我們現在要做的不再只是討論(這一計劃),而是落實和付諸行動。”
福島核事故之后,國際原子能機構6月舉行了部長級核安全大會并通過宣言。國際原子能機構秘書處根據這份宣言和成員國承諾,制定了“核安全工作計劃”草案,對全球核安全評估和危機管理提出多項強化對策。國際原子能機構本月12日至16日舉行理事會會議,會議議程之一是審議并通過該草案。
一方面,加強核能安全管理成為必由之路,頻頻的核事故,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核本身的危險性,不夠規范的管理和操作也難逃其責。另一方面,更好地促進替代能源的開發成為擺在我們面前越發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