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個人電腦(PC)產業遭逢嚴峻考驗,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再創發展高峰已成為產業界關注焦點。臺積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張忠謀認為,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需求激增,全球半導體產業已走入低功耗、輕薄短小的設計潮流,導致IC架構愈趨復雜,因此,臺灣產業若要找到下一個黃金十年,無論是資金、技術及研發人力均須走向規模化。此外,半導體產業的競合關系詭譎難料,政府如何協助產業維持競爭力也是重要課題。
臺積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張忠謀表示,除英特爾和三星外,其余半導體業者均是臺積電的盟友。
張忠謀表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書是臺灣半導體產業一直在賭的機會,如今此種結合生活、娛樂及工作于一身的新型電子產品市場持續發酵,將能引領臺灣開創下一個黃金十年。不過,要適應未來十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人才、資金與技術規模化將成重要關鍵;而政府更要扮演好護航的角色,至少不應成為產業成長的絆腳石,須嚴密監控匯率保持穩定,才能降低業者支出成本,并使貿易導向的臺灣在大部分美金、日圓及歐元收益中,不會因幣值過度波動而有所起伏,進一步提升國際的競爭力。
過去臺灣爭取的是一個能與國際半導體大廠平起平坐的機會,歷經30余年的蓽路藍縷,目前臺灣的晶圓代工、IC封測產值雙居全球第一,網通設備代工更高占全球90%以上產出。對此,張忠謀指出,臺灣站穩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后,現在反而成為別人追趕的目標,而要掌握未來發展關鍵,首重“人才”集中,特別是新型電子產品的訴求往往是低功耗、輕薄短小且便于攜帶,致使開發一顆IC動輒須數以百計以上的工程人員,讓IC設計業者面臨更大挑戰及成本;另外,舊有追求高運算處理效能的英特爾(Intel)x86架構也漸不適用,促成安謀國際(ARM)架構IC抬頭,并隨著行動裝置需求升溫,競爭也愈趨激烈。因此,人才勢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張忠謀以目前興建一座晶圓廠至少需50億美元為例,說明“資金”對往后半導體產業維持產能競爭力的重要性。就臺積電來說,今年全年的現金流量已高達新臺幣2,000~3,000億元,若要進一步擴廠可說是綽綽有余,張忠謀并預估10年后臺積電1年的現金流量可成長至新臺幣7,000~8,000億元;換句話說,持續擴大資金規模才能因應半導體產業瞬息萬變的態勢,以做為與國際廠商競爭的本錢。
另一方面,張忠謀也提到,“技術”更是半導體發展的根本。正常來說,每一段制程進步約需5~10年時間,若當中出現技術瓶頸難以突破,將延宕整個半導體產業的進展。因此,若要依循摩爾定律(Moore’sLaw)持續朝向20、14,甚至是10奈米先進制程邁進,不斷維持技術領先將是企業確保市場地位的不二法門,如臺積電目前在28奈米制程上,至少領先全球約半年的技術能力,相信未來也是率先朝20奈米制程發展的先驅者。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在太陽能及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已跨出相當重要的一步,不僅產品發展飛速,市場也已成形,對啟航黃金十年亦大有助益;而日本311強震后伴隨而來的核災,讓節能議題備受重視,更成為兩大產品后勢發展的最佳背書。張忠謀強調,太陽能和LED是必然的需求及趨勢,尤其是LED的價格與發光效率若能更接近傳統照明,市場需求一飛沖天的情形指日可待。
展望未來,張忠謀表示,臺灣不應局限在談論往后10年的發展而已,更應注意到半導體可望與人體結合,進一步在醫療領域發光發熱的趨勢,盡早布局黃金再10年,才能繼續在全球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為達此一目的,不僅政府及產業要戮力同心,更應以韓國三星(Samsung)的成功做為借鑒,促成政府與產業間良性的扶植與回饋,而不是開槍打自己的腳,如此一來,相信臺灣半導體前景將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