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確保無須擔憂安全問題的食品供應,本應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但現在,在很多人的感受里,這似乎成了一種“奢求”。在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今天,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在不斷喪失。
食品安全,在當下可能是中國最熱的詞匯之一,每每見到食品安全問題,人們總忍不住追問是原料提供者、生產加工者、推廣銷售者還是政府監管者的責任,甚至我們消費者自身有沒有責任?
“桃花流水鱖魚肥”, “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今天再讀這些關于美食的古代詩詞,心中卻難免浮現出今人所處的環境,食品安全問題從未如此嚴峻地呈現在公眾面前,看看媒體上不時出現的那些令每個人恐慌的字眼: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毒豇豆……
最近發生的肯德基“豆漿門”,味千拉面“骨湯門”再次刷新了消費者對于食品行業的信心下限,以前以為可以放心享用的“洋快餐”也產生了誠信危機,折射的不僅僅是中國消費者盲目的崇洋媚外情緒,,更是對背后監管主動性不強、消費者維權難和第三方獨立機構檢測缺失的拷問。
據報道,味千此前宣稱湯底由“純豬骨熬制”,一碗湯的容量是360毫升,含鈣量高達1600毫克,但相關檢測顯示,一碗湯內的鈣含量只有48.5毫克。在數據面前,味千辯稱“鈣含量計算錯誤”,并將相關營養數據和廣告內容撤掉。
無需多言,味千的“小動作”已經確證了它的謊言與心虛。“骨湯”是味千拉面的賣點,算得上是核心競爭力了,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競爭力卻是拿謊言勾兌出來的。上世紀90年代,味千拉面就已進入中國內地,不知道這些年來,關于湯底的謊言已存在多久。
向來以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著稱于世的中國,正直面著一場食品安全危機的反諷,但對于農業社會的向往與懷念,顯然已是妄想,工業化時代的來臨決定了我們每天不可或缺的食品的來路,尤其是在那些生產者資本原始積累尚未完成的階段,道德缺失、法律缺失、監管缺位,而這個時代恰好被我們生逢。
在經受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中國消費者的心理已然變得敏感而脆弱。這既是消費者身處的尷尬,也是商家以及權威部門面臨的難題。讓消費者有一個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這是一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的事情,更是一個惠及各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