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打通“電力天路”的神經系統

時間:2011-07-0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吳云峰說,在輸變電工程中采用這種超低損耗光纜,在國內還是第一次。這種超長站距的光通信技術,既解決了無法在唐古拉山口無人區設置中繼站的難題,也能節約大量建設維護資金。

     “一跳就是295千米,沿著直流輸電線路走,中間不設通信中繼站。”順著吳云峰的手勢,我們仿佛看到青藏聯網工程沱沱河—安多段跨越唐古拉山口的新型超低損耗光纜。

      吳云峰是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駐青藏聯網工程現場項目部副經理。信通公司是工程通信保障體系和配套通信工程的建設管理單位。

      吳云峰說,在輸變電工程中采用這種超低損耗光纜,在國內還是第一次。這種超長站距的光通信技術,既解決了無法在唐古拉山口無人區設置中繼站的難題,也能節約大量建設維護資金。這樣的“第一次”,他還見證了很多。

      第一次為基建工程設通信保障體系

      6月11日傍晚,陜亮走進信通公司現場項目部辦公室,向吳云峰簡單匯報了當天排查視頻會議系統故障的情況后,沒顧上喝口水又匆匆出門,去為工程總指揮部視頻會議會場作通信保障。

      運行和維護總指揮部的全套通信保障體系,是陜亮與同事們的日常工作。總指揮部每周召開會議近20次,使用這些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參建人員在高海拔地區的長途奔波。

      把通信保障體系確定為基建工程保障體系的一部分,在國家電網公司的輸變電工程建設中是第一次。這與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薄弱的通信條件有關。

     “工程啟動前,通信系統就開始運轉了。我們還要爭取讓沒有手機信號的施工現場也能與外界聯系,以便應急。”吳云峰說。

      從2010年7月開始,信通公司兩次測量、踏勘青藏聯網工程沿線的通信信號、光纜系統。當年11月10日,通信保障系統建設完成,青藏聯網工程全線布設了14個視頻會議站點、7個電話會議站點,還配置了70部衛星電話,其為部分信號不穩定的站點提供了應急通信手段。

      冬季高海拔的極低氣溫對通信設備運行威脅很大。今年2月下旬,工程冬歇結束之前,現場項目部人員已抵達格爾木,巡檢全線的電視電話會議站點,及時修復被風刮斷的光纜,消除租用通信通道的故障,在全面復工前保證通信系統正常運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