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進入最后攻關時期,“十二五”期間,由于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持續推進,電力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的電力供需實驗室模型研究,到2015年將達到6萬億千瓦時的全社會用電量,2020年應該達到7萬億千瓦時以上,人均用電量有所增加。
然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用電比重將逐步下降,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的水平和比重會逐漸上升,另外,中西部地區的電力消費比重會有所提高。根據我們國家區域發展的格局,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東部、中西部地區用電比重基本格局不會有大的變化,只是中西部用電比例有所提升。
“十二五”期間電力發展的主要思路是轉變電力發展方式。其中包括豐富的內涵,一方面是電源要向清潔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另一方面是電網發展要著力構建兩個平臺———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平臺和社會公共服務平臺。
對于電源向清潔化、集約化、高效化發展方面,具體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電源結構依靠煤電向依靠清潔能源發展轉變,提升我國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第二是合理配置調峰電源;第三是提高分布式能源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隨著天然氣管網的形成,要發展天然氣的熱電廠和冷熱電聯產系統。第四是鼓勵太陽能和風電的分布式發展。
推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是電網轉變的主要方向,實現能源配置從過度依賴煤炭向輸煤輸電改變,電力布局從注重就地平衡向跨省區統籌平衡轉變。
其次,要建設社會公共服務平臺,電網建設必須以智能電網為核心,從單純輸電向電力輸送、電源配置、信息傳輸、網絡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公共服務平臺轉變,提升服務水平,提高發展質量。此外,電力的高質量發展還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進步對電力科技發展的貢獻。
由于“十二五”期間電源建設將越來越呈現規模化、清潔化、集約化,電網必須要適應“十二五”跨區輸電的要求,由于主要的電源基地,如水電和可再生能源離負荷區越來越遠,輸送的量越來越大,因此,“十二五”期間應加快構建跨區輸送通道。
此外,“十二五”發展應該體現質量、結構、效益并重的指導原則,加快智能電網建設,進一步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202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將提升到2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