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潮流無疑給世界汽車工業的競爭格局中提供了一次徹底重新洗牌的機會。無論是對美、日、德等傳統列強,還是中國這樣的新興力量,所面臨的都是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國的電動車技術熱潮代表著中國希望籍此契機彎道超車的強烈愿望。
前兩天和國內的一位汽車專業教授聊天時,他就提到,近期作為十二五計劃的資金分配時期,國內的各家單位都在拼命的申報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其中最大的一個熱點就是電動車技術領域的研究項目。在當今中國,電動車的研究項目可以說是遍地開花。“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大有當年大躍進的一番景象。
在這種狂熱的洪流中,我們現在最需要考慮的是,我們做事情的方法是否正確和完備。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只要解決了電動車技術就萬事大吉,電動車也就自然而然的代替了內燃機汽車。從而汽車業的這場革命也就完成了。因此也就出現了村村都上電動車項目的格局。似乎很少有人系統完整考慮電動車取代傳統汽車的解決方案以及對于我們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
我們國家好像還沒有系統而完整地推動問題解決的傳統。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有這方面傳統的國家學習和借鑒。作為汽車工業的傳統強國,德國不會意識不到動力能源變革的機遇對于保持德國在汽車工業格局中的地位有著多么重大的意義。表面上,德國在電動車領域的活動沒有我國這么如火如荼,他們在這一領域的起步甚至比較晚。但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方面,德國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很多方法和策略獨樹一幟,也可以說因潮流之先。
與很多國家重點突破電動車本身的技術難關不同,德國更重視系統而整體的推動問題的解決。很多國家強調E-Vehicle(電動車),而德國強調E-Mobility(電動交通)。德國并不認為這次變革僅僅是將道路上的內燃機汽車換成電動車這么簡單。他們更加認為這是一個徹底重組整個社會能源與交通的契機。能源與交通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兩大基石,能源與交通的變革也自然就是現代社會最根本的變革。與其說德國是在為電動車而調整社會的能源結構和交通系統,不如說德國是在借電動車這個契機來深刻的完成整個社會能源結構和交通系統的變革
這也是我一直努力向國內推廣的一個概念E-Mobility(電動交通)。試圖用電動交通去完成這次變革與試圖用電動車完成這次變革的根本性區別在于系統性和協調性。德國強調能源、交通和環境的整體解決方案。它覆蓋了五大環節,從能源產生結構、電力輸送網絡、充電相關基礎設施、新的電動車概念到新電動經濟的循環性發展。這五大環節中,只有一個是跟汽車本身有關的。所以德國普遍達成共識,電動交通的問題不是汽車工業自家的事情,而是需要整個社會積極參與的重大事務。單單靠汽車工業本身根本無法完成此次變革。
根據觀察,我個人總結了八個大的方面。在這些方面德國社會積極推動電動交通的系統解決方案。
1. 能源結構的調整
電動車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環境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如果電力企業依然嚴重依靠非清潔、非可循環方式發電,那樣就等于問題根本就沒有解決。只是把汽車的環境問題轉嫁給了電力企業。所以電動交通最根本要解決的是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問題。
2. 電網的根本性革新
大量電動車給整個社會的用電需求特性帶來根本上的改變。繼而對電廠地理位置的分布優化,電網的峰谷周期和電力的整體需求量都產生重大的變革需求。因此全新的智能電網技術也處在醞釀階段。智能電網的目標是,電網根據需求指令電廠進行相應式發電。這樣就避免了用電需求低潮期的大量電力浪費。
3. 電動車本身的技術突破
這一方面的主體是汽車企業。企業的最終目標是獲得最大利潤,艘以企業并不是天生的創新主體。要想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就必須有外界的壓力和引導。因此德國政府和歐盟很注重對企業的鞭策和引導。歐盟逐漸壓低“平均新車每公里二氧化碳排量”就是在逐步逼迫汽車企業走向零排放的道路。由德國政府發起的“E-Mobility”項目就牽頭德國三大汽車廠商和三大電力企業分別配對開展合作研究,力爭實現電動車技術的整體突破。
4. 基礎設施的革新
由于續駛里程的差異,并不是將加油站直接改成充電站(或者電池更換站)就可以。城市內的充電站(或電池更換站)網絡與高速路的充電站(或電池更換站)分布將需要重新規劃。聯網的充電的計費系統需要設計。另外在電動車續駛問題上,快速充電技術和更換電池電池技術都還沒能有壓倒對方的優勢。
5. 示范運營
為了收集用戶在日常使用電動車時所遇到的問題,戴姆勒和寶馬都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示范運營項目。戴姆勒最先在柏林投放100輛電動Smart轎車,并聯合RWE電力公司在柏林市區建立500個充電站。然后在意大利和美國加州也開展類似的運營項目。寶馬在美國加州、紐約和新澤西也開展示范運營,僅在洛杉磯就有500輛Mini E在進行為期12個月的示范運營。德國企業的示范運營不是在公交車方面,而是著重于私人用戶日常使用的示范運營。私家車示范運營代表了德國廠商對自己產品進入市場的信心。戴姆勒預計將于2012年正式大規模量產電動車Smart fortwo Ed車型。
6. 產業化的前期準備(工業標準與產品制式的制定)
新技術到規模的產業化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各種工業標準的制定是一個瑣碎但又無法跨越的階段。
7. 社會消費習慣的培養和鼓勵
德國最大的汽車俱樂部ADAC宣布,自己的會員在一定期限內將獲得免費充電的優惠條件。
8. 石化產業的轉型問題
9. 變革后的經濟循環問題
電動交通在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大特點是,整個社會參與的深度和廣度要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特別是能源電力企業的參與程度以及消費者組織的參與積極性。這主要源于整個社會對此事的認識問題,電動車不是汽車工業自己的事情,而是社會基礎(能源與交通)根本變革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