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鋼鐵產能真的過剩 ?

時間:2010-09-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鋼鐵行業現在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現在上上下下都在說產能過剩,當前我國鋼企在應對過剩產能問題時思路和舉措上的混亂。。

     “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是明顯的,產能達7.3億噸,而需求只有4.7億噸,過剩2.5億噸。同時還有在建的許多鋼鐵項目,這樣下去,中國的鋼鐵工業是沒有出路的。”在談到中國鋼鐵產能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曾作出上述表示。
  “虛胖”的產能
  “鋼鐵行業現在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現在上上下下都在說產能過剩,而究竟哪些品種過剩?為什么過剩,誰也說不清楚。”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冶金業商會專家劉勇昌表示,“咱們國家的產能大,超過了消費量,但是超過了多少,哪一類是超過的,哪一類是短缺的,我們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而超過了要怎么辦?這些方面我們都要有新的思路,可是現在根本就沒有,所以,現在關于產能過剩問題基本是在瞎嚷嚷。”
   當前我國鋼企在應對過剩產能問題時思路和舉措上的混亂。“我國鋼鐵業產能過剩品種有兩類,一類是1.2m的熱軋板卷,這一塊的產能大約在1.82億噸,這還是去年的統計數字。而我們當前的消費量大約在9000萬噸,產能產量和消費量相差一倍還多。今年的產量平均下來一個月近1000萬噸,年產量在1.2億噸左右,而消費量不能與產量同比增長,這一塊是明顯的過剩產能。”
  劉勇昌介紹,2005年,我國熱軋產能生產線是19條,但是到了2008年的時候,熱軋產能生產線達到了61條,“三年增加了42條生產線,產能一下子就膨脹起來不可控制了。”
  劉勇昌分析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這是我們一直強調提升板管比,追求大型化造成的后果。“這樣造成的產能過剩,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相關部門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偷”出來的產能
  另一種產能過剩指的膨脹產能。這一類企業的產能本來是正常值,由于前幾年鋼企產量越大效益就越好,因此一些企業拼命追求產量而造成了產能過剩。
  例如,煉鋼的轉爐本來產能是100萬噸的,但是實際產能可以達到200萬噸,轉爐煉一爐鋼要50分鐘,但是他只煉30分鐘。偷工減料,時間縮短了,產能相應就提高了。
  據了解,調查發現約有10%的企業轉爐冶煉時間僅20幾分鐘,吹氧時間僅10分鐘左右,為了追求產量,過度壓縮吹煉時間,降低了質量檔次。還有就是超裝,在轉爐中超裝鐵水,這樣也膨脹了產能。超裝鐵水后轉爐中的煤氣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有效回收。1.2億噸的螺紋鋼中,有三分之一的產能是這樣膨脹出來的,8000萬噸的線材(4278,-43.00,-1.00%)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產能這樣膨脹出來。
  這樣,雖然產量高,高爐利用系數高,但鋼中有害雜質多,質量低,能耗高,煤氣不能充分回收,不能實現科學和諧發展的理念。
  如何“瘦身”
  如何才能根治鋼鐵產能“虛胖癥”?“這類企業要提高質量水平,首先要降低產量,把膨脹的產能恢復到正常水平。”業內資深人士、鋼鐵業研究專家宋繼軍指出。
  如果我們狠抓質量,我們的產能就能下降30%。對這一點劉勇昌信心十足。用高端的建筑鋼材(4258,-73.00,-1.69%)代替現在用的低端建材,只建筑鋼材一項就可以降低用量13%~20%。“用HRB400或500的三級螺紋鋼代替HRB335R 二級螺紋鋼,可以降低14%~20%的鋼材消耗量,約在1200萬~1600萬噸。”
  同樣,鋼管如果用輕便式的可以降低鋼材用量30%~50%。對此,劉勇昌說,關鍵是我們現在喜歡用厚的粗的,不喜歡用高強度的,薄的和細的。這不是技術方面的問題,是鋼企不愿改,國家標準也沒有強制性的要求,造成的結果是產能大大上去了。
  據了解,熱軋板卷平均厚度減薄一個毫米,產量就能下降10%,但前提是質量必須是高檔次的。就像船板,提倡綠色低碳化,輕量化,要的就是薄的。這樣就可以把產量降下來,產量下來,能源消耗也就下來了。
  降低產能空間很大,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全國有800萬噸用焊管制作的腳手架,據測算,如果用高強鋼制作輕便型腳手架,可節約鋼材30%~50%,并且可大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減少了用鋼量,既節省了資源,同時又減少了礦石依賴,還提高了我們的建筑質量,是一舉多得之事,我們應該下狠功夫來做。
  規模不等于技術
  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再批項目了。我們現在有最先進的裝備完全可以搞得出精品,根本不需要再上什么精品項目。那樣只會擴大產能。精品是技術問題而不是規模問題。
  事實上,提升產業集中度已經證明不能為我們肥大的產能瘦身。提高產品質量卻是關鍵,而運用市場經濟觀點調控產能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過分追求規模并不能提高產品質量,也不能降低產能。企業當緊要做的是,不要重復建設高耗能、低利潤的低端產品生產線,而要提高工藝技術,發展高附加值、高檔次產品。
  據了解,德國的百年鋼鐵企業,年產量只有不足百萬噸,但已經發展了150年了,一個不足百萬噸的小鋼廠在鋼鐵強國中生存150年,主要就是靠品種質量培育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于我國鋼鐵產能的無序擴張,最近10年我們一直在搞產量,搞規模,搞建設。把很多問題都隱藏了。現在通過經濟危機,一些問題開始水落石出了,產能過剩問題尤其突出。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三年不批項目的提議,我是很贊同的。但是好多人反對,因為他們要建大廠。如果再建大廠的話,和限制產能還是沖突的。6.3億產能很可能還要往上上,變成7億多,這是不行的。“市場終究要對產能過剩問題作出反饋,目前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作用已經顯現。”業內人士說。
  制度應更完善
  “企業的重組,特別是像鋼鐵業這樣高度壟斷的行業,應該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意愿。不能總是靠行政力量強行介入。”鋼鐵行業分析師陳建認為,政府過于參與,往往造成國進民退,其重組效果不會很好。
  據相關人士表示,政府應該支持企業間自愿的聯合重組,而不應強拉硬拽,“當年寶鋼與濟鋼重組在日照建廠就是個例子。當地政府的強烈反對造成合作最后流產。而杜雙華最后介入,但由于資金上的原因,日照鋼鐵的建設只能停留在低端層面了。”相反寶鋼重組八鋼就是個成功的例子。雙方技術和資源優勢互補前提下自愿重組,重組后的八鋼在產業技術上得到巨大的升級,在經濟危機中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取得了不錯的效益。
  還有,沙鋼與永興的聯合,在優勢互補和技術創新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而有些政府行為的聯合重組卻事與愿違,比如鞍本聯合,無果而終;建龍與通鋼的聯合,不但沒有成效,還釀成了悲劇。對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大連會議提出的每個省建3到5家大鋼廠,我是不同意的。這等于是回到計劃經濟階段了,純政治指令并不是每次都會起到作用的。我們以前大煉鋼鐵的時候搞過,現在再用等于倒退回去了。我們應該轉變思路,更多從市場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對于產業重組,我們在建立審批制度的同時,最好也要建立事后評估制度。三年后對重組的企業進行效益評估。要看企業到底是正效益還是負效益。從而找出合理的重組模式,減少資源上的浪費和產能重復建設。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