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大量民間資本涌入鋰電池行業,以及地方政府對于鋰電池產業樂此不疲,整車企業、傳統汽車零配件企業、非汽車領域電池生產企業、鋰電池上游材料生產企業紛紛進入動力鋰電池生產領域。
有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中國動力鋰電池行業產能20億安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東三省和京津唐汽車產業聚集區,其中珠三角產能7億安時,長三角、東三省和京津唐產能均在3億-4億安時。
2015年前,鋰動力電池投資仍將大步向前。北京普萊德、上海捷能等整車廠參股企業3年內鋰電池生產基地將投產;力神和波士頓能源近期將在重慶啟動動力鋰電池生產基地建設;萬向、鋰源、比亞迪等企業均已公布產能擴張計劃。
此前全球知名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發布報告顯示,在一系列投資下,2015年中國動力鋰電池產能將達到39億安時,而2015年,中國乘用車EV/PHEV和電動商用車需求在12萬輛左右,需消耗鋰電池約9億安時,僅占當期產能的23%。
目前,國內的車用鋰電池行業整體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競爭也不充分。一位多年研究車用鋰電行業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考察一個鋰電池廠是否具備真正的技術水平,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電池的原材料和設備是你提標準,還是供應商提標準?!皣鴥绕髽I很多都不是自己在提標準,而是供應商在提標準。設備也是一樣,是供應商提標準,企業來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中國做山寨手機等低端電池的廠家都是賺錢的,而做品牌筆記本電腦、汽車等高端電池的企業少有盈利。
從電動車的要求來說,車用鋰電池的準入門檻實際上很高,但很多企業達不到標準,也在投入、作秀,導致整個車用鋰電池行業水平層次不齊、差距懸殊。
一般來說,滿足汽車要求的電池,成品率應該在60%-70%左右,成品率能夠達到80%以上,就可以盈利了,而達到90%左右的成品率,毛利就能達到40%,目前國內只有做得非常好的電池廠僅能達到60%以上的成品率。
實際上,目前國內電池廠成品率低與設備水平有關,大多數的電池廠裝備的水平不夠先進,一些新投的企業,目前設備基本上從日韓進口,雖然先進但是技術積累和管理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