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咨詢公司Aplixpartners日前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制造的成本在攀升,主要是源于四個因素:人民幣較之美元的匯率變化;在物流費用方面的增加;存貨及倉儲成本的提升;原材料成本的增加。
其實,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漸漸消退之后,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反思:如何才能降低交易成本?如何才能提升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需要反思的問題可能有很多,但不外乎圍繞著“成本、質量和效率”展開,而這三個關鍵詞正是企業供應鏈管理的三個核心要素。從供應鏈的角度看,企業其實想知道的是:如何優化自己的供應鏈?怎么通過優化供應鏈來降低成本?怎么通過優化供應鏈來讓顧客獲得更好的體驗?
要找到答案,首先需要了解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在被眾多人士認為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的2010年,中國也正日益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中國制造”正在重塑世界供應鏈體系。然而,與此相比,二十年來中國制造商的供應水準還有待提高。有研究數據顯示:大約只有不到20%的中國企業能完全滿足海外客戶的需求。
正如世界500強萊得公司中國區總裁克里斯伍德沃所說:“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結合當前時代背景,從供應鏈的角度關注企業,跟蹤并深入探討企業供應鏈的升級路徑。我們希望與來自不同領域的業內人士以及物流服務供應商共同分享他們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最佳實踐經驗及革新成果。
基于此,2010年2月2日,來自國內供應鏈研究和實踐領域的專家齊聚報社,舉行沙龍。與會專家就2010年供應鏈新趨勢與變革進行了深入而專業的探討。
●趨勢一:訂單式物流興起
趨勢描述:2010年,“物聯網”概念將進一步升溫,并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物流技術熱潮。有人將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稱為“信息技術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它由智能交通、智能電力、智慧物流組成,其中就智慧物流而言,一個突出要求就是,建立以訂單趨動生產的物流方式。
焦點話題:要想從競爭藍海中脫穎而出,現在的企業必須學會如何迎合消費者的個性需求。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企業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訂單式物流?什么樣的行業才能扎根訂單式物流?
訂單式物流適合模塊化行業
何明珂:何謂訂單式物流?它指的是生產模式是訂單式的、由訂單式的生產而產生的一種物流需求。從2010年情況來看,訂單式物流將有標準化、技術創新能力強等特點,市場基本上是生產引導型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不是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做訂單式物流。現在的訂單式物流基本上集中在汽車制造業、家電制造業等,它們的特點是產品模塊化、標準化,并且原材料供應來源很多,市場在不斷的升級,這種升級是隨著新產品的開發而演變的,并非單純的需求拉動。
制造成本是繞不過的難題
胡珉:1999年,海爾就在網上提供定制冰箱門顏色的服務,但是直到今天,它也沒有大規模的進行銷售。與此相同的一個例子是,美國一家運動品牌公司可以讓消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定制,僅僅是跑步鞋,它就分為精英、高檔、中檔等,這說明訂單式物流確實比較適合組裝式的產品。
但反過來,如果一家生產巧克力的公司提供定制服務,那么它的成本就會很高。因此,僅僅看到訂單式的供應模式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考慮它的價值。比如寶潔公司曾經與一家美國公司進行測試,每一件產品都可以追蹤到何時過期、賣了多少,但這個測試始終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因為放在真實的產業中就必須要面臨制造成本上漲的問題,這是一個難以繞過的瓶頸問題。
智慧應對海量訂單
沈國雄:IBM曾經提出過一個“智慧地球”的理念,其中便包含了智慧物流、智慧供應鏈等概念。怎樣能使你的供應鏈更加智慧?首先是如何智慧地獲取客戶信息。比如會議中向電腦錄入會議紀要,IBM的解決方案是把聲音自動識別為文字;第二是如何智慧地利用信息。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時代,需要把適當的信息提供給適當的人;第三是如何智慧地分析信息。比如在訂單式物流的領域中,面對著眾多訂單,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
事實上,這些都可以通過智能化的工具來完成。比如IBM有一些相關工具,可以幫助你分析現有的庫存節點、告訴你現在的倉庫位置是不是最完美的。因此,智慧的信息、更加智慧的獲取信息、更加智慧的分享與分析信息,這是IBM提出的未來供應鏈發展的大方向。
企業物流見仁見智
趙楊:一家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告訴我,他對企業供應鏈的理解是六個字:“計劃、會議、流程”。它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標準來優化,從開始拿地到投入產出的整個控制,直至落實。而另外一位做糧食的客戶則認為:供應鏈“一是期貨,二是包裝,三是物理化學”,因為它們的產品受到期貨市場的影響很大,而且包裝對物流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其實對于企業而言,真正的問題只有兩個:物流要不要組織?企業該如何去設置物流模式?以中國移動為例,它在每一省都有幾十萬平方米的倉庫,遍布在省會城市、縣級城市、鎮級城市等,從這個角度看它幾乎是中國最大的“物流公司”,但中國移動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采購模式會決定什么樣的物流難題?因為集團集采之后所帶來的壓力才是它們選擇物流的本質。
●趨勢二:電子商務融入供應鏈
趨勢描述:當淘寶網、京東商城、當當網等越來越多的電子商務網站繁花般涌現,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于網絡購物,那些傳統的制造型企業也忍不住涉足電子商務了。要么自建電子商務網站,要么直接到淘寶上開店,這并不是一種趕時髦的沖動,而是生存的需求。
焦點話題:2009年,中國網民達3.38億人,預計201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將超15億元。這一新趨勢下,企業應該如何利用好電子商務平臺,并將它與傳統供應鏈運營模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是企業必然會面臨的新課題。
電子商務企業自建物流將是趨勢
何明珂:自2008年開始,就有一些傳統的物流企業開始轉做電子商務物流。現在電子商務和物流的主要結合方式是:客戶在網上訂貨,然后推薦物流公司由買家自己挑選。然而,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結合遠不止那么簡單。
我設想,2010年像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不會限于做簡單的委托快遞,而是讓供應鏈的網絡成為亞馬遜整個經營系統的一部分,甚至把物流作為亞馬遜促銷的一個手段。而把物流作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就需要物流渠道、商流渠道,以及信息流渠道的完整,需要從供應鏈的角度進行捆綁,而不是簡單地外包給第三方。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程度,物流公司是可以滲透到制造公司的生產線等環節的。現在,我接觸的很多物流企業都在做這一(融合)工作,我預計在2010年,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的融合將是一個趨勢。
高成本讓企業放棄自建
趙楊:2010年1月初,客戶委托我們做一個電子商務的規劃。我們在對同行業公司進行了調查后發現,許多大品牌選擇了在淘寶上開店。比如,李寧在淘寶上開了一個網店,匹克、安踏也很快要在淘寶上開店了。我們的研究發現,許多自建電子商務網站的公司,其成本控制能力都不夠。比如有一家企業投資了4000萬元自建網站,做的并不好。在2009年,包括SK在內的許多網站都決定關閉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轉而跟淘寶合作,他們的選擇帶有一定的共性。
網站將與實體店結合
沈國雄:最近,淘寶開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實體門店,將網絡和實體店進行了結合。另外,包括TCL和日本的一些企業,都將傳統經營模式和電子商務模式結合在一起,既有實體店,同時也建有網站,這種網站和實體店相結合的模式,可能也是電子商務與供應鏈融合的趨勢之一。
李飛:研究供應鏈管理,主要還是研究整個管理如何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可以增加利潤,或者不增加利潤也可以把省下來的錢用于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這其實正是供應鏈打造當中非常重要的目的。圍繞這個目的,企業要滿足客戶的需求,無論是B2B還是B2C,都需要提供適當的收益和適當的成本。過去我們老說超過滿意,但并非超過越多越好,應該有一個適當的度,太超了反而也不好。
●趨勢三:低碳物流
趨勢描述: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未達成實質性決議,但低碳經濟已經深入人心。中國政府也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至45%的目標。這一目標在付諸行動后,必將影響到國內大大小小的經濟領域。
焦點話題:低碳物流將成為未來的行業熱點,然而如何結合企業現實問題做好低碳物流,怎樣能夠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這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值得反思的教訓。
低碳物流應正視現實問題
何明珂: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對低碳物流特別全面、系統的定義。我認為,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低碳物流的含義:一是如何減少物流領域的碳排放;二是怎樣通過優化的方式來運作物流系統。
雖然我們國家已經定下了40%~45%的碳減排目標,但是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則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政府目前的處理辦法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全部傾向于乘客,向客流傾斜而不是物流傾斜,物流有被邊緣化的傾向。但是,對企業而言應該如何應對呢?很多企業只有采取規避的方法,不讓貨車進城,那就用面包車送貨;不讓貨車白天進五環,就利用夜間或凌晨送貨。然而,這些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并非治本之策,政策應考慮到這些企業的實際需求。
低碳指標需要量化
傅兵:企業考慮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如果低碳能讓成本降低,就不需要國家倡導了,企業自身就會有動力去推動。但問題是:如果實現低碳物流需要企業提高成本,而低碳物流又確實上升成為整個社會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有一些國家政策或是媒體來引導企業,讓企業了解到:成本的上升換來的低碳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效果,這些指標都需要進行量化。因此,我覺得更需要從整個社會層面去營造一個低碳的環境。
低碳不是限制而是機會
沈國雄:IBM是比較早地研究低碳物流的企業之一,我們曾經跟中遠做過兩期的低碳物流項目。在第一期,我們考慮了三個因素:一是客戶要什么樣的服務;二是運輸、庫存相關的成本有多少;三是運輸的效率如何。到了第二期,我們就加入了碳排放量指標。如果要降低碳排放量,對企業的效率、成本,甚至對客戶的服務水平,可能都要做一些讓步。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每個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標,這些目標最終分給誰?分給老百姓的可能性很小,而分給企業的機會是最大的。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做的比較先進。在他們看來,碳排放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個機會。甚至有的企業會有碳排放的交易,即把省下來的東西(買賣碳排放量配額)拿去賺錢。
低碳物流=高效+綠色
李飛:低碳物流一方面是提高了企業效率,另一方面是倡導綠色。實際上這么多年,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零售行業看,為了降低成本,沃爾瑪和家樂福有很長時間在進行競爭。但是,在一個城市里,如果每一個廠家都開著自己的車去配送,無形之中就增加了交通壓力,并帶來污染。
事實上,購物班車在歐洲的一些國家是被嚴格禁止的。因為如果每個零售企業都推出購物班車,對環境將是很大的污染。隨著整個運輸交通和技術的發展,地鐵、公共交通工具等都會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因此中國的購物班車也許同樣可以禁止。
●趨勢四:供應鏈需全過程監管
趨勢描述:隨著對供應鏈管理監管方式的提升,要求流程更加透明、可追溯。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食品、藥品、危化品、保稅物流等領域,而且開始向更多的產業領域擴展,這需要企業采用各種可行的現代技術對其供應鏈過程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與監控。
焦點話題:近日,北京連發喝雪碧中毒事件,到底是易拉罐自身汞含量超標,還是在流通過程中遭遇人為破壞,問題尚未揭曉。據悉,在2010年“五一”之后,北京超市農產品將打上可追溯標簽,將可以查出水果、肉類、水產品等的產地、規格、營養成分、安全性等信息。而該項工程正由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系統部牽頭進行。然而,這種利用信息化技術對供應鏈全程控制的做法普及性如何?在具體實施中,將會遇到哪些現實問題?
龍頭企業需先牽頭
劉利平:供應鏈的全程監管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做這件事首先需要供應鏈領域的強勢企業、龍頭企業牽頭,并以它為核心進行研究。優化供應鏈,就是要提高效率,就需要企業對信息的需求、信息流的來源是否準確及時進行分析,比如,如何去優化效率,如何掌握信息等,這些都是需要供應鏈龍頭企業或強勢企業考慮的,其中包括低碳在內的各項技術,比如在食品、商品上加上電子標簽等。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電子標簽在整個物流流動的過程中,還存在信息的斷點,亟須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突破。
張曉牧:我們一直在做與供應鏈監管方式相關的研究,目前是在GPS等一些技術方面的研究,因為海關為保證物流的監管需要全網監管,但是從目前看,企業的具體需求并沒有太多。
回玉梅:我是做汽車市場研究的,我已經清晰地感覺到合資企業與自主品牌在供應鏈方面的做法有很大的差異。供應鏈的優化是需要很大的信息流來支撐的,但是自主企業與合資企業相比,在信息化方面還是欠缺很多,很多自主品牌零部件的采購還是電話傳真,雖然工廠都很光鮮,但還都是一個采購員去打電話進行訂購。顯然,自主品牌要想快速追上合資品牌,至少在供應鏈方面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資金,而不僅僅是去壓采購商、零部件供應商的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