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米首臺高性能豪華SUV,YU7重點收割年輕中產家庭,用雷軍自己的話說:“SU7是年輕人的第一輛保時捷,YU7是全家人的最后一輛加油站!”
小編只能說,不愧是雷布斯,出手即巔峰!
在2025年,雷布斯的輝煌時刻可不止這一個:在5月底小米15周年戰略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帶著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3nm旗艦處理器【玄戒O1】、首款長續航4G手表芯片【玄戒T1】震撼登場,一度掀起全網熱潮。
自此,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能夠自主研發3nm手機SoC芯片的企業,其性能和功耗均處在全球同業第一梯隊。首發搭載玄戒芯片的小米15S Pro、小米Pad7 Ultra、小米Watch S4「15周年紀念版」等三款新品初戰告捷,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這個指甲蓋大小的硅基造物,正成為小米從消費電子巨頭邁向全球科技領袖的“生死牌”。
有網友表示:如果紅米K能上玄戒芯片,我愿意出驍龍8至尊版的價格,然后再額外加兩百溢價。
也有人分析:短期內不可能收回成本,o1的性能明年可以繼續給中端機和平板用,肯定以后每年都要迭代的,即使賠錢也得走下去,一旦斷檔,前面的投入就都打水漂了。
盤點互聯網的每一次風口,造手機、造車、造芯,雷布斯從不缺席。
2020年的芯片斷供危機讓所有中國廠商清醒意識到,核心技術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小米造芯戰略絕非簡單的技術補充,而是一場深刻重塑企業根基的“硬仗”。
從2017年的澎湃S1,到8年后發布的玄戒O1,有人力挺小米造芯來路不易的,也有懷疑嘲諷的,甚至還有推測流片時間的。
不過,小米堅持“說了不算,造了才算”。從2011初代小米手機問世,到如今遍地開花,回顧這15年小米走過的路,不難發現其戰略定位:
● 初創期 (2010-2013):互聯網手機顛覆者,專注高性價比與線上直銷
小米成立時主打高性價比手機,用互聯網直銷模式避開渠道成本,這個階段的核心是輕資產運營和粉絲營銷;
● 生態鏈擴張期 (2014-2019):打造“手機×AIoT”生態鏈,構建萬物互聯平臺
2014年之后開始布局生態鏈,投資了上百家智能硬件公司,這個供應鏈整合戰略很關鍵。
● 智能出行探索期 (2021至今):押注未來,跨界“造車”構建全生態閉環
2021年宣布造車是小米的重大轉折,今年又推出SU7車型。
● 核心技術攻堅期 (2017至今):向硬科技縱深突破,布局“造芯”與底層技術
芯片研發則更早,2014年松果電子成立,2017年發布澎湃S1,雖然經歷波折但去年C1影像芯片終于成功。
玄戒O1采用目前業界最先進的第二代3nm工藝制程,在不到指甲蓋大小的109mm2的空間內集成了190億個晶體管,2個超大核主頻功率達到3.9GHz,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旗艦芯片第一梯隊水準,接近同期頂尖產品(如蘋果 A18 Pro)的95%水平。
整體來看,小米創業15年,芯片占了11年,對小米來說,造芯的意義其實遠超芯片本身:
首先這是生態控制權的生死局,沒有芯的IoT生態就像缺引擎的汽車;
其次是高端化的門票,華為麒麟芯片的成功已經證明自研芯對品牌溢價的巨大作用;
最后是供應鏈安全的護城河,2020年的芯片斷供危機讓所有中國廠商清醒了,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主可控必須要落地。
這是一場是關乎長期生存權與生態主導權的戰略豪賭,需要數十年耐心、千億級投入和頂尖智慧的“持久戰”,成功與否將深刻決定小米能否真正躋身全球科技巨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