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并網風光裝機總量合計達到11.8億千瓦,同時煤電的裝機總量為11.7億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總量規模歷史上首次超過煤電,合計占總裝機容量的38.4% !
這是過去幾十年國家對新能源行業大力扶持、新能源行業艱苦創業、每一位新能源從業者奮發圖強后的成果,這一份榮耀屬于新能源產業鏈上的每一位參與者,但新能源狂飆突進同時帶來的產能過剩、消納等問題,也成為了擺在行業面前亟待解決的沉重命題。
01 價格戰背后的多重擠壓
2025年剛過沒多久,華電集團2025年6GWh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就開標了,此次采購共有55家企業報價低于0.5元/Wh,最低價探至0.4563元/Wh,這個價格雖然不及去年湖北省電力裝備有限公司以0.417元/Wh中標中國電建青海60MW/240MWh儲能設備采購項目顯得那么震撼,但如此大體量的采購,如此多家廠商開出低于0.5元/Wh的價格,卻宣示著儲能行業2025年的價格戰是回避不了了。
價格崩塌的根源來自產能的瘋狂擴張 ! 根據InfoLink Consulting預測,2024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約為266GWh ,而同期儲能電芯產能卻達750GWh ,這里面中國更是以不到60%的需求和超過90%的產能成為了產能過剩的重災區。
產能嚴重過剩和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結果則是頭部效應越發明顯,行業前十壟斷了超過90%的市場份額,中小企業庫存積壓嚴重。
進入2025年后,政策轉向則大概率將進一步加速行業的洗牌。
2025年2月,國家發改委宣布終止執行8年的“強制配儲”政策,轉向市場化交易機制。解除“強制配儲”對行業而言究竟屬于利好還是利空,眾說紛紜,但很顯然,關于電站投資的決策將越發謹慎,不同電站之間巨大的盈利能力差距將對新能源運營商的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配儲峰谷價差套利工具對于項目的收益率至關重要,仍將是大多數項目不可或缺的一環。
可惜的是,下游對于綜合能力的要求提升勢必向上傳導到供應商側,儲能市場將成為技術領先者的競技場,擁有更高電芯循環壽命、成本更低、綜合性能更優的廠商將獲得最大的市場份額。
2025年,不僅僅是行業頭部企業對于中小廠商的擠壓,頭部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將加劇,儲能行業競爭格局將進一步集中。
02 技術革命重構競爭邏輯
價格廝殺之下,是技術突破對行業格局帶來的快速沖擊。
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儲能電芯通常占整個儲能系統成本的一半以上。隨著液冷儲能技術的逐步成熟,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更大容量的314Ah電芯逐步取代280Ah電芯,成為儲能市場的主流產品。大容量電芯能夠減少電芯數量,提升能量密度,降低BMS(電池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并且在后端集成領域簡化裝配工藝,大幅節省土地基建和集裝箱等成本投入,傳統產能面臨迅速貶值的壓力。
現在500Ah以上大容量電芯的研發、量產又開始成為各儲能企業“卷技術”的關鍵點,一旦在這方面取得突破進入規模量產后,行業競爭格局又不知道會變成啥樣子。
此外,雖然當前鋰離子電池得益于成本和技術優勢仍是新型儲能主流,但鋰離子電池在安全性和儲能時長上無法滿足未來儲能行業發展的需求,新型儲能技術也是層出不窮,比如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熔鹽儲熱以及大規模商用日益臨近的鈉離子儲能,更別說遠期的氫能儲能等。
百花齊放之下,讓后來者看到了彎道超車的可能,紛紛殺入了儲能這個快速崛起的市場,賽道也就變得越來越擁擠。
行業最終是舊王壟斷市場,還是新入選手彎道超車,依然存在不確定性,但行業競爭加劇卻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行業頭部選手在各個領域的全面進攻,答案也將很快見分曉,2025年就將是水落石出的歷史性轉折點。
03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破局
如果說技術的突破是儲能內卷的底層原因,行業狂飆之余埋下的安全隱患、引發的相關政策補丁以及產能嚴重過剩造成的社會資源配置浪費成為公眾焦點,電力市場機制及時跟進調整,將助推2025年成為儲能行業拐點。
2024年浙江溫州儲能火災后,全國累計發生23起事故,70%與BMS故障相關,更嚴峻的是,當前消防系統成本占比不足2%,均價較2022年下降73%至0.0179元/Wh,安全標準的滯后讓行業在狂奔中面臨系統性風險。
安全標準升級已刻不容緩。2025年6月實施的《新型儲能安全技術規范》強制要求消防系統成本占比≥5%,熱失控預警時間≥30分鐘。全生命周期認證體系涵蓋500余項安全測試等硬約束將淘汰投機者,為優質企業騰出空間。
新能源全面入市,松綁強制配儲,則是在政策上鼓勵光儲行業參與市場競爭,不能再做溫室里的花朵。
每一次的政策都如同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關鍵是企業自身如何去應對,如何在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這是每一家企業都必須思考的命題。
04 全球化競爭下的生存法則
當國內市場日益內卷,價格一跌再跌,而國外市場依然有較高利潤空間的情況下,出海就已經是一個必然命題,只是在全球地緣政治越發不平靜,尤其是美國再度祭起關稅大旗的時代背景之下,又決定了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解答的命題。
除了產品出海,更重要的是產能也要跟著出海,甚至在產能出海都可能受阻的情況下,通過技術輸出的方式則成了無奈之舉。關于這一點,龍頭寧德時代在美國市場已經探索過,億緯鋰能之類的公司也有過相應的探索,走得通,但顯然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好在也不是所有市場所有企業的出海都那么難,比如這兩年快速崛起的中東市場,就已經成為當下中國光儲企業的全新投資熱土,遠景能源、陽光電源、TCL中環等紛紛踏上了這個全新的藍海市場。
當然了,這究竟是藍海市場,還是會馬上變成紅海市場甚至有毒市場,跑步進場的企業們又能有多少收獲,一切都有待時間給予解答。
但不管怎樣,出海是必須要做也是必須要做好的命題,2025年,誰能更好地解答這道題,誰就能在這場嚴峻的內卷中取得喘息之機,甚至彎道超車。
只是客觀講,這大概率又是頭部廠商的主場。
05 留給后排選手的時間不多了
進入2025年,儲能價格依然未見止跌跡象,內卷依然是光儲行業逃不掉的命題,新能源全面入市新政又即將實施,行業競爭將無可避免地加劇,頭部玩家的優勢越來越明顯。
另一方面,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的AI技術的逐步成熟,勢必將給各行各業帶來全新的改變契機,如何利用AI 技術提升研發效率、提升儲能收益等,都是具有非常大探索意義的命題,這方面,頭部企業在人才和數據上又具備更大的優勢。
2025年儲能行業的加速洗牌已經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很多中小企業將在這一輪洗牌中被永遠趕出市場,能留在這個市場的只能是那些技術、資本和生態的集大成者。
待廝殺完畢后的頭部玩家收割了市場,行業的拐點也許就真的不遠了。
從這個維度看,2025年的儲能行業勢必精彩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