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以“衛星應用產業中的新質生產力”為主題2024中國衛星應用大會在北京舉辦,與會的行業代表紛紛就推動商業航天應用建言獻策。NI亞太區技術總監沈晨、北京鵬鵠物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CEO徐佳康針對衛星物聯網的發展和應用推廣發表了見解,其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隨著“千帆星座”開啟規模化組網,“星網一期”組網近在眼前,我國商業航天衛星組網已步入常態化、密集化的嶄新階段。在中國,低軌衛星通信技術作為衛星互聯網發展的重點,正引領著商業航天產業的蓬勃興起,低軌衛星通信千億級規模的潛在市場正在悄悄形成。
與此同時,我國衛星應用產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在技術層面,需要提升衛星制造、發射、運營及回收等全流程能力,突破芯片、終端、標準等關鍵技術瓶頸。在市場層面,要深入挖掘衛星通信的潛力,拓展應用場景,推動商業化和盈利模式的創新。
北京鵬鵠物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完成“天地一體”通信協議星地聯調、實現低成本衛星物聯網的商業航天領軍企業,為全球客戶提供全時、全程、全域的物聯網設備監控和數據采集服務,目前在天地一體通信協議成功驗證的基礎上,同步完成了衛星物聯網核心產品樣機研制,包括衛星物聯網芯片及模組,工業終端和便攜終端,數據平臺等,已具備試商業運營條件;并聯合國際領先的芯片廠商和衛星廠商,完成了地面通信協議、地面芯片及現有衛星的在軌聯調,成為 全球首家實現“天地一體”技術閉環并可提供商業化運營的低成本衛星物聯網服務商。鵬鵠物宇CEO徐佳康認為,從商業化角度來看,衛星窄帶通信服務有望比衛星寬帶通信服務更早跑通商業閉環,在一些需求確定性較強的場景中率先形成規模化應用。
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未來幾年衛星物聯網市場將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
徐佳康表示,隨著全球各地對遠程監控、智能物流、精準農業等領域的需求不斷增加,衛星物聯網的應用潛力巨大。
另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衛星物聯網的服務將更加普及和便捷,進一步推動市場需求的增長。因此,可以說衛星物聯網開啟了商業航天的規模化應用之路,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NI 亞太區技術總監沈晨同樣看好衛星物聯網的發展。他認為,從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發展邏輯來看,現在還處于“修路”階段,即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組網正處在快速發展期,接下來是衛星服務運營,而最終規模化應用產生的經濟效益才是整個商業航天生態健康的根本保證。
相比5年前,衛星物聯網的終端成本和資費都有了大幅度下降,這得于5G NTN技術和地面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徐佳康認為,5G的頻譜效率比傳統衛星通信的頻譜效率高,大幅度提升的頻譜效率,降低了整個衛星的訂單成本,實現了資費的成本下降。而終端成本的下降則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即將價格低廉的地面設備物聯網芯片用于衛星通信之后,終端成本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沈晨表示,正是終端和資費成本的下降降低了衛星物聯網的使用成本,這也為激活更多的應用場景,去讓衛星物聯網真正跑起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國際知名的測試廠商,NI見證了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歷程,而星地融合測試將成為該公司下一個關注的重點領域。
沈晨認為,在中國地面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善,要滿足剩余的40%偏遠地區對寬帶網絡的需求,地面通信網絡建設的成本與收益明顯不匹配,因此衛星互聯網就有了用武之地。為了取得更好的成本收益比,未來地面通信運營商與衛星通信運營商將會展開合作,星地融合帶來的測試測量解決方案的市場機會已經顯現。
衛星作為一個通信和電子系統交叉融合的超級復雜系統,在商業化進程中,不管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不管是天上的衛星、還是地上的通信基站、以及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信號互傳,都涌現了很多優秀的企業,產業鏈合作模式也從傳統打造藝術品的模式,轉變成工業化批量生產中的商業化供應鏈合作模式。
沈晨表示,在新太空時代,廠商面臨著更短的設計周期、更快的入軌速度、高分辨率遙感探測和復雜的成像技術等挑戰,工程師必須在各種信道頻率、帶寬和波束配置下對物理發射器和接收器的功能進行特性分析。
在復雜系統的工程實踐中,開發周期中的設計迭代,會導致測試驗證需求不斷變更,對測試系統開發和使用團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這時,測試驗證團隊必須在“成本”控制和快速“交付”之間做出取舍。
簡而言之,工程師們需要面對已經到來的三個事實。一是通信、電子、芯片技術在不同行業、不用應用之間的界限不復存在,需要更深度的融合;二是產品周期大大縮短,技術和方案迭代更快速;三是成本壓力更大。
衛星不再是藝術品,在向商品轉化的過程中,高效的測試測量解決方案將會在成本控制和時間窗口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