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芯聯集成發布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經營業績繼續保持高增長勢頭,體現了公司的經營質量進一步穩步提升。
預告顯示,芯聯集成營收、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利潤等指標在2024年上半年均保持高增長,其中預計2024年半年度營收約為28.80億元,同比增長14.27%;主營業務收入約為27.68億元,同比增長約11.51%;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4.3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虧約6.70億元,同比減虧約60.43%;公司預計2024年半年度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約為11.34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約7.27億元,同比增長約178.45%。
公司上半年經營質量的顯著提升來自于公司內推精細化管理見成效,外擴市場有門道。一方面,公司推行的供應鏈的戰略伙伴關系和生產管理的持續優化為公司提供了堅實的運營基礎和成本效益,同時公司也通過并購重組來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與消費電子市場的強勁需求,為公司帶來了雙引擎增長動力。公司在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協同作用下,2024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實現了全方位增長。
內推精細化管理見成效:供應端、生產端與商業端多措并舉
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貿易政策的波動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都可能對半導體行業、汽車行業產生影響。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應對多樣和持續變化的市場環境。
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續保持研發強度強化技術和產品優勢。同時,公司積極實施精細化管理策略,以應對半導體行業的緩慢復蘇,并增強自身競爭力。
在供應鏈端,芯聯集成主要通過兩大舉措來提升供應鏈管理效能。一是整合供應鏈數量和核心供應商來提升供應鏈管理質量,通過和核心供應鏈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保證多方在客戶市場上的共進退。二是通過積極推進原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來降低采購成本,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這些舉措為產品盈利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生產管理端,公司實施精細化管理策略。在優化生產管理方面,公司通過數據系統化、設備自動化等方式實現精細化管理,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同時通過持續的工藝步驟、工藝條件的優化,大幅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公司也在通過并購重組整合管理效能。
6月21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控股子公司芯聯越州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聯越州”)剩余72.33%股權。芯聯越州系上市公司二期項目的實施主體,芯聯越州的硅基產能約為7萬片/月。除布局硅基功率器件產品外,芯聯越州還布局了SiC MOSFET、VCSEL(GaAs)以及功率驅動(高壓模擬IC)等相關產品及領先工藝平臺。
公司在本次交易完成后將100%控股芯聯越州,通過整合管控來對17萬片8英寸硅基產能的一體化管理,包括通過內部運營管理、供應鏈管理的深層次整合來發揮規模效應和有效降低成本。
外擴市場有門道:碳化硅業務與消費電子業務力推公司營收兩位數增長
碳化硅新產品的進一步滲透和消費電子市場的旺盛需求促進公司上半年營收實現兩位數增長。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約為27.68億元,同比增長約11.51%。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0.3萬輛和104.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1%和30.1%,市場占有率達到41.1%。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92.9萬輛和49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2%,市場占有率達到35.2%。
伴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續航低、充電慢越來越成為困擾新能源汽車車主和車企的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增加電池續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尤為重要,這也催生了對車規級SiC MOSFET芯片的旺盛需求。
芯聯集成自去年量產平面SiC MOSFET以來,90%的產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主驅逆變器,是國內產業中率先突破主驅用SiC MOSFET產品的龍頭企業,且SiC MOSFET規模中國量產出貨迅速來到第一的位置,目前公司的碳化硅產能供不應求。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碳化硅業務收入同比增加超3億元,同比增長329%。
隨著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回暖疊加AI產業的發展,公司上半年消費領域業務收入實現同比翻番增長。
目前,公司在超低壓鋰電池保護、MEMS麥克風、濾波器等高端消費電子產品線上訂單飽滿。作為國內最大的MEMS制造基地,公司在2024年一季度完成了高性能MEMS麥克風產品的國際認證,不斷豐富和完善產品平臺。
鋰電池保護芯片實現了大批量國產替代,智能功率模塊產品也開始批量生產,覆蓋綠色智能家電等領域。這些成果推動了公司一季度消費業務收入已實現翻倍增長。
公司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將在穩定復蘇的基礎上繼續增長,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時,公司也堅定看好消費電子市場的復蘇。公司經營盡管面臨一定的外部環境挑戰,但是公司對整體環境依然樂觀,堅持技術和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來持續打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