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儲能電站是全國首批1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配套項目之一,規劃總容量達到200兆瓦/400兆瓦時,與國能寧東200萬千瓦復合光伏基地項目配套建設。電站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已于2023年6月全容量投運,而二期則采用了構網型設計,通過增加過流能力模擬同步發電機的運行特性,為電網提供虛擬容量與短路容量,實現對電網的同步電壓支撐,有效提高電網新能源的接納能力。
構網型儲能電站的并網運行,不僅提升了寧東電網和國能寧東200萬千瓦復合光伏基地的新能源消納能力,而且開辟了構網型技術在提升特高壓直流送端新能源電力系統短路容量、改善系統轉動慣量的全新應用場景。這種電站的核心作用是提升電網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尤其是在新能源并網比例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其作用變得尤為重要。
構網型儲能電站的技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電壓源支撐:能夠模擬同步發電機的運行特性,在電力系統發生擾動的各個階段,主動構建起系統穩定運行必需的電勢。
2. 提升頻率穩定水平:提供真實的慣量支撐,在外電網發生頻率擾動后,能夠無延時地輸出功率,降低電網頻率變化速度。
3. 平抑電壓變化:特別是在新能源集中的特高壓直流近區,構網型儲能能夠及時響應并平抑電壓快速變化,避免常規跟網型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的響應滯后和反調問題。
4. 提升新能源多場站短路比:通過呈現獨立電壓源的外特性,間接改變系統側短路阻抗,增加短路電流,進而增大短路容量,支持更多新能源接入。
5. 提高新型電力系統下“三道防線”的適應性:隨著新能源的持續接入,構網型儲能通過提升系統內同步發電機這樣的電壓源設備占比,使得傳統的“三道防線”可以沿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
構網型儲能電站被譽為電網的“多功能充電寶”。目前,寧夏已并網的儲能電站總數達32座,總容量為326萬千瓦,最大充電電力為287萬千瓦。這些電站顯著提升了寧夏2024年新能源的利用率,預計可提高約3.1個百分點,提供的最大頂峰能力相當于9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
然而,在寧夏已并網的32座儲能電站中,有31座都是傳統的跟網型儲能電站。這類電站雖然能夠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但它們必須依賴于電網提供的穩定電壓和頻率才能穩定運行,無法為電網提供“強度支撐”。構網型儲能電站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它能夠“主動”參與電網調節,不僅高效充放電進行靈活的削峰填谷,還能作為電網的“主動型調節器”。
除此之外,全球首個海上構網型儲能項目——潿洲島5MW/10MWh儲能電站也已投運。該電站由中國海油建設,是國內首次實際運用儲能黑啟動功能的電站,能夠在電網失電情況下快速恢復供電。
構網型儲能電站的發展,預示著電力系統穩定性和新能源消納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支持,構網型儲能電站有望在未來的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實現“雙碳”目標和構建更加穩定的電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