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3800億元,將“喂”出幾個國產傳感器巨頭?

時間:2023-09-12

來源:芯師爺

導語:作為信息技術中的核心元器件,傳感器在多個國家均被列為戰略技術之一,它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無處不在。近年來,在智能汽車、工業制造等應用場景的驅動下,集結云計算、AI、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傳感器產業正迎來新的變革與機遇。

  作為信息技術中的核心元器件,傳感器在多個國家均被列為戰略技術之一,它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無處不在。近年來,在智能汽車、工業制造等應用場景的驅動下,集結云計算、AI、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傳感器產業正迎來新的變革與機遇。

  下游需求雖然火爆,但放眼全球市場格局,我們卻不能忽視國產化進程較為緩慢的事實。目前,國內中高端傳感器的研發與制造能力存在較大短板。放眼全世界所生產的產品品種,國內僅能生產約三分之一。

  那么,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感器玩家普遍會遇到哪些難題?國內傳感器目前呈現出怎樣的市場格局?登陸資本市場的難度近年來有哪些變化?傳感器行業的投融資情緒如何?

  01

  低端過剩,高端供給不足中國傳感器尚未出現“超級巨頭”

  受疫情影響,全球傳感器市場經歷了大幅波動,過去三年的同比增速分別為-13%、62%、10%。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增速相對穩定,維持在接近20%的范圍。除此之外,中國市場占全球傳感器市場的比例維持在20%上下,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也相對穩定。另據工信部的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傳感器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55萬億元,其中,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可達3800億元。

  但談及國內傳感器的市場格局,受訪企業普遍認為,我國傳感器現已形成基本全覆蓋的產業布局,但呈現出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聚芯微電子運營總監焦宏琛就指出,“在中國傳感器市場,全球龍頭企業占據約60%的份額,尤其在高端市場,約80%的傳感器芯片依賴海外企業。”

  具體來看,在消費電子、自動駕駛、醫療、工業等市場需求旺盛、技術要求較高的新興領域,以及先進制造、封裝測試等技術難點集中的領域,傳感器產品基本被國外大廠所壟斷。

  從國內格局看,當前市場較為集中。去除海外企業占據的市場份額,國內傳感器市場剩余的部分里,我國傳感器TOP5企業占據了約40%以上的份額,其余約60%為中小企業,產品或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或未實現大規模應用。

  但另一方面,國內目前資源分散,缺乏帶頭作用的行業龍頭企業。“坦白的說,中國傳感器目前尚未出現‘超級巨頭’。”群芯微電子ISA市場總監林澤佑表示,與整體市場格局類似,不少如光電耦合器的細分賽道,現有的主流品牌都以國外為主,這也是他們投入巨大精力及成本于此的原因。

  不過,洛微科技VP劉飛和瑞識科技研究院院長李丹勇均提出,雖然國內沒有類似SICK、IFM等百億級銷售的超級巨頭出現,但也誕生了類似宜科這類綜合性傳感器品牌,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上,國內已經涌現出不少“小巨頭”。

  針對這一現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奧松電子行業總監李寧子認為,國外品牌在我國高端傳感器市場的壟斷地位,導致國內企業在生產規模、品種、質量、價格等方面都缺乏競爭優勢。

  02

  重重困境下國產廠商應如何破局?

  除了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行業痛點,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感器玩家也遭遇了諸多難題。

  比如,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多樣化,使得各玩家處于不斷的循環摸索過程中,耗費大量投入卻難以形成行業普遍標準;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周期,與客戶市場需求緊迫性之間的矛盾;高端技術到量產落地的難度;高端技術產品與市場銷售之間的脫節;資本市場、政策法規和行業風向的影響等。

  對此,李丹勇認為,面對這些難題,各傳感器玩家,尤其是初創企業,既要有堅持和專注的決心,也同時要保持高度的嗅覺和靈敏度,以便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摸準自己的戰略,并適時進行戰略調整。劉飛則提出,面對上述困境,實現傳感器的國產化、高端化、自主化發展是中國企業破局之路。

  落實到具體的戰略與執行層面,每家企業都各有自己的“破局法門”。

  李寧子介紹,奧松電子采用IDM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模式,實現傳感器從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解決方案到終端應用的完全自主研發、自主可控,定制化服務及高性價比產品讓奧松電子占據了行業高點;同時,全產業鏈模式有效保障了客戶產品快速落地、消除供應鏈斷供的風險。

  洛微科技則是選擇深耕自研核心硅光FMCW探測技術和固態掃描技術、以及激光雷達測距技術,并與頭部客戶開展實質性業務合作,以此推動技術的國產化替代,充分發揮潛在市場價值。

  瑞識科技從成立之初,便以技術的量產商業化落地為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在技術、產品、制造、市場銷售等方面全方位發力。此外,除各項核心技術外,瑞識科技還著力于打通“芯片+光學+應用”的全產業鏈條,并在銷售市場與客戶端,積極拓展VCSEL的應用領域。

  焦宏琛表示,聚芯微電子堅持走全IP國產化自研的道路,聚焦于智能傳感器領域,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產品線資源重點突破聲光觸覺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爭奪市場話語權。

  “我們相信質量才是最正確的方向,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以技術及供應鏈整合的方式為客戶創造價值。”林澤佑指出,在光電耦合器這個領域上,使用者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品質,因此群芯微電子從生產工藝、產品設計開發上進行改善,通過多重管控來實現最優質的的品質表現。

  03

  資本市場趨于理性和深度企業核心技術實力將成為關鍵

  走進2023年,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深層次變革,特別是股票發行注冊制的全面放開,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功能作用明顯提升,特別是集成電路等“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

  在新的局面下,未來傳感器廠商登陸資本市場的難度將會如何發展?今年初傳感器產業掀起的IPO熱潮能否繼續持續?這些問題備受業界關注。

  針對這個問題,林澤佑認為,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難度其實是相對降低的。李丹勇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擁有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類企業,資本市場仍然比較青睞。

  李寧子也指出,近年來,資本市場逐漸向芯片及新能源等新興科技領域傾斜,智能傳感器作為其中一個僅次于芯片的重要核心零部件,越來越受到重視,屬硬科技賽道投融資熱門領域。“對于傳感器企業而言,這些利好消息帶來了良好的成長機遇,加快了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步伐。”

  但就短期來看,受整體經濟形勢壓力增大、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集成電路、傳感器行業今年的投融資熱度有所下降。

  林澤佑坦言,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行業投融資情緒化嚴重,“要么募不到錢,要么投不進好項目”,回暖亟需積極信號,優質標的項目稀缺,更多機構選擇持幣觀望。

  “不同于早期的互聯網回饋快速,硬科技的技術發展需要一段時間積累,這是一個路程長但卻正確的跑道。”劉飛表示,盡管今年的投融資規模相比去年甚至前年是下降的趨勢,但也有公司獲得了數億元的融資,其實從整個行業來看,還是在穩步向前的狀態。

  總體來說,產業整體上升趨勢明顯,但資本市場也越來越趨向于理性和深度。“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投融資,還是IPO,未來對企業自身技術實力的要求會更高。”焦宏琛總結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