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30碳達峰”這一目標已不足7年時間,各行各業面臨的脫碳壓力與日俱增。作為能耗和碳排放主要“貢獻者”的城市,如何快速實現深度脫碳顯得尤為重要。
城市應該怎么辦,才能真正邁上碳達峰之路?我們從《城市脫碳路線圖》白皮書中摘取了丹佛斯獨到的建議,助力決策,幫助我們的城市加速脫碳進程。
城市深度脫碳需要整體施策、全面統籌,團結地方政府、企業、居民等各方主體廣泛參與。
01、采用系統化策略,實現跨行業節能
千行百業節能降耗,先要摸清用能底數,發現改進領域,繼而編制能源規劃,設定既雄心勃勃又切實可行的短中長期目標,并打造有利于激勵投資的監管框架。
采取快速有效的有力舉措,效果立竿見影,撬動資金支持,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改造老建筑的同時提升新建筑能效水平。相關舉措包括優化存量公共建筑的供熱供暖和通風(請見白皮書《城市脫碳路線圖》第11-12頁),投資見效快、回收快,且無損于長期節能努力。
為新老建筑設計實施強制性能效標準,推動建筑零碳轉型,加快存量建筑改造。
設定最低能效標準,支持采用節能裝備和能效標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市場,最適合推動用好現有產品,滿足主流終端用戶需求。
制定長期改造戰略,包括面向可持續發展、使用可再生能源、促進現有建筑改造,推行監管和激勵政策。目前,年度改造率尚不足1%,在多數地區需要至少升至2-3%,才能達到2050年升溫1.5°C的目標(Navigant (2020):《城區如何達到1.5°C目標》(How to reach the 1.5°C target in urban areas),第7頁)。
對于用熱泵、區域能源系統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實現空間供熱制冷、輸送民用熱水的技術,要給予激勵。
為新老建筑設計實施強制性能效標準,推動建筑零碳轉型,加快存量建筑改造。
02、采用投資、監管和激勵手段
推進交通電氣化
立即投資于汽車、巴士、渡輪、船舶等城市交通工具的電氣化。即使重型交通工具只部分實現電氣化,也可以大幅度節能降本,并且可以馬上推行。
投資于充電基礎設施,鼓勵在寫字樓、停車場、超市、景點等公共和半公共場所設置充電站點。為推進電動交通,在停車等方面,推出財務激勵措施。
在國家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用好地方監管和審批權限,打造低排放、零排放建筑工地,實現市內貨運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電氣化。
與公交企業簽訂特許協議,落實公交、出租車等方面的零碳目標。
鼓勵港口岸基供電,研究計劃適應各種船舶港口岸基供電的應對方案。
03、行業統籌兼顧,獲取耦合效益
總體而言,強制性供熱制冷規劃能讓城市把握節能潛力,用好本地資源。規劃必須統籌城市能源系統的方方面面?民用和服務建筑、制熱與發電、工業、交通、水務和污水處理。
根據現有能源系統情況,能源規劃既可以發掘小規模潛力(例如,正確激勵熱能回收)和大規模機會(例如,推廣區域供熱)。重要的是,熱量規劃既要廣又要細,還要納入Power-to-X等未來潛在余熱熱源。
盡可能推廣區域供熱制冷,并加以脫碳,包括結合熱泵;通過連接公用建筑,引領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