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企業,可以一飛沖天,也可以急轉直下,時下的“光伏一哥”——曾經的隆基股份,無疑就是最好的例子。
截止5月23日收盤,已經改名隆基綠能的總市值2494億元,比2022年最高點時蒸發超過3000億,股價幅更是達到了達到了44.7%,股價被腰斬,市值減半,難道真的是被改名所累?原本想體現公司的戰略布局和主營業務,讓人一看便懂,沒想到品牌形象和價值的霸氣受到拖累,良好的業績也無法為其正名,深陷“改名之殤”的隆基綠能可真是“一失足千古恨”,一個改名花了3000億的智商稅,看了讓人費解。
行業下行,但業績不差
光伏行業有它自身不可逆轉的周期性,在新能源興起的近幾年,一通瘋狂擴張和高歌猛進后,不少企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原材料價格上漲,但又無法打開銷路的困境,不過短短2個月的時間,最近的硅料價格已經從3月份的高點出現跌幅接近40%的“跳水”,行業周期性明顯,所面臨的壓力也接踵而至。作為整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光伏一哥”,如果隆基綠能在此時出現產品滯銷、業績下滑,那也算符合當下行情,可偏偏股價連續下跌,業績卻是增長穩定,營收和利潤都表現得不錯。
上一年的2022年,隆基綠能無論是在全年的營收,還是最后的凈利潤,各項指數穩定增長,即便受到行業整體進入周期性、各方面壓力來襲的因素,但業績毫無頹勢可言,營收和盈利依然穩定。但為何股價卻在改名后的一年時間里一直處于頹勢,跌幅難以遏制呢?
單純把股價下跌歸結為改名的原因,顯然是過于片面、偏離實際的,真正導致其股價下跌、市值減半最大的“罪魁禍首”,還是外界對光伏行業的看低,質疑其周期性的低谷已經到來。
擺脫不了的周期性
新能源概念提出至今已有20年,光伏業也在這個難以擺脫的周期性中,起起伏伏,周而復始。每一次的變化,核心圍繞的都是難以繞開的原材料——硅料的價格漲跌,而導致其價格變動的因素則各有不同,比如全球經濟走向、市場行情、行業發展格局等。
伴隨著每一個周期性的變更,與之出現的行業上揚、下行也此起彼伏,高峰時企業數目劇增,低谷時一波破產潮,洗牌更替。但也就是所謂的“強風知勁草”,隆基綠能誕生至今正好23年,經歷過從小到大的發展,最初的前15年,只能說是和其他同行一樣,為了存活苦苦掙扎;直到最近的10年,才從行業周期性中獲益,通過采購、擴張等策略,一步步登上龍頭位置,做大做強。
從當初的隆基股份改名為現在的隆基綠能,也顯示出這家領跑光伏多年的企業求變、突破的決心,但環境因素和整個行業的震蕩,對于每個企業來說,都是機會均等、有利也有弊的。多年前可以催生一家巨頭誕生,多年后也可以再復制新的奇跡。
龍頭也有煩惱
在隆基綠能超過千億的營收中,硅片及硅棒、太陽能電池包括組件是構成該公司核心業務的主要組成部分,2022年兩大板塊的營收占比分別為30%和66%,雖然營收增速達到了60%,但比較另外一家巨頭——通威股份124%的增速,龍頭位置受到威脅,后勁也不被業內看好。
更為致命的是,行業陷入周期性變動后份額在減少,整體削弱,銷量下跌,隆基綠能的市場占有率從50%銳減到26%,而且有50%的營收來自海外,下滑的趨勢非常明顯;加上亞太地區的增長陷入停滯,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讓原本的行業龍頭也頗為煩惱。但進入2023年,硅料價格走低,成本下降,對于一直承受重壓的隆基綠能反而是一個不錯的利好。
結語:
多年領跑光伏,隆基綠能的技術研發、市場占有率都是可以信賴的優勢,但同樣面臨通威股份這樣低價搶占市場的“逼宮”競爭,即使目前在產能和產量上規模依舊領先,卻也在承受內憂外患的壓力,亟需新的利潤增長點來打破當前飽受困境的壁壘。低廉的發電成本和積極布局綠氫賽道,都是隆基綠能新的嘗試,但何時見效,能創造怎樣的業績,仍是未知,隆基綠能如何化解當前困局,成了亟待解決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