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組件龍頭正紛紛為下一階段的原材料保供提前開展布局。
9月14日,天合光能(688599.SH)宣布已與南玻A(000012.SZ)簽訂長單采購合同,并覆蓋未來4年、高達7萬噸的高純硅料原料的采購合同,按照當前市場價格測算,預計累計采購額將達212.10億元。
無獨有偶,已坐上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頭把交椅的晶科能源(688223.SH)繼8月底向特變電工(600089.SH)旗下新特能源(1799.HK)采購預估超900億元硅料后,再度宣布將在于2022年9月至2026年12月期間向“硅料之王”通威股份(600438.SH)簽訂高達38.28萬噸、預估總價超千億的的多晶硅采購合同。
更早前的今年3月,隆基綠能(601012.SH)曾向通威股份訂購預計金額達442億元的多晶硅長期訂單。
歐洲能源危機、碳中和政策等背景的驅動下,光伏電站投資景氣度的提高、戶用光伏需求的明顯上升以及終端效率的提高,都在放大光伏市場對下游需求快速增長的樂觀預期。面對可見藍海的加速內卷,硅料價格的單邊上漲讓不少光伏龍頭患上“鎖硅焦慮”,這也是其試圖押注長期硅料合同來“保供”的內在動因。
但另一方面,伴隨著上游硅料入局者的增多和產能的持續擴充,而當前的供需失衡是否會在中長期滋生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是諸多光伏企業所需考慮的風險。盡管上述硅料大單的逐月計價約定化解了硅料的價格波動風險,但供需預期一旦出現改變,前期采購所堆積的硅料如何消化將成為潛在難題。
01
巨頭“鎖硅”潮涌
一眾光伏巨頭開始通過簽訂長期合同來鎖定長期硅料的供應。
天合光能9月14日公告,其將在2023年至2026年期間累計向南玻A采購7萬噸高純硅料,含稅總采購金額預計約為212.10億元;這意味著,天合光能未來四年面向單一供應商的硅料年均采購額將保持在50億元以上。
以天合光能為代表的組件大廠對硅料長單的未雨綢繆并非孤例。
4天前的9月10日,晶科能源宣布將在2022年9月至2026年12月期間向“硅料之王”通威股份采購約38.28萬噸多晶硅。
按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下稱硅業分會)8月底的內單晶致密料成交均價30.51萬元/噸估算,晶科能源的此次合同總采購金額(不含稅)預計可達1033.56億元,創下光伏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多晶硅單筆采購記錄
對于剛剛以18.21GW出貨量重返全球光伏組件“頭把交椅”的晶科能源來說,這已是其下半年以來第二次的長單“鎖硅”操作。
8月27日,晶科能源還曾向新特能源下單了長達7年、總量大33.6萬噸的原生多晶硅采購合同,預計不含稅采購額達903.33億元。
這意味著,晶科能源8月底以來僅面向通威、新特兩家的長單采購額就已接近2000億元,合同期限內,面向兩家硅料企業的年均預計采購額則分別約為238.70億元、129.05億元;按照這一推測粗略估算,晶科能源未來四年的年均硅料成本或不低于367.74億元。
2021年,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組件成本總額分別為301.21億元、326.16億元,對照之下,兩家巨頭對硅料的投入已然不菲。
不過,上述預估采購額是基于PV InfoLink最新公布的多晶硅硅料均價測算的結果,而最終實際采購價格仍然會“隨行就市”的采取月度議價模式確定;但之所以“豪擲大單”,仍然年內硅料供不應求帶來的漲價潮和行業對下游需求升溫的普遍預期有關。
“因為投產需求旺盛,8月份行業已經簽了很多長期訂單了,基本上硅料企業沒有現貨了,最近出來的幾個大單只是硅料產能被搶購的表征。”一位接近晶科能源人士表示。
在境內外光伏建設同步提速的當下,處于最上游的硅料價格一年多來已出現數倍上漲。例如目前已在30萬元/噸價格徘徊的復投料、致密料等原料已較2021年年初上漲超過3倍。
硅料價格的飛漲甚至影響了行業價格公示——硅業分會9月8日宣布,為避免多晶硅價格被過度解讀、造成誤解,決定自當周起暫停采購價的發布,截至“停價”前夜,PV infoLink公布的致密料報價區間最高值已達31萬元/噸。
“主要還是受到終端需求的刺激導致,尤其在歐洲市場出現能源問題后,戶用光伏的市場被進一步打開了。”上述接近晶科能源人士表示,“(晶科)目前對N型TOPCon電池路線非常篤定,路線一旦確定后肯定希望加快鋪開產能,硅料作為必要原料肯定要保證供應端的安全。”
02
供需拐點風險猶存
搶先“預定”的巨額硅料產能,最終仍需以不斷擴大的下游收入為依托。
“因為硅料價格漲得比較快,所以成了成本中的大頭,但最根本還是下游的光伏組件需求提升了,如果組件收入的盤子擴大了,那么看似高額的硅料采購額還是會被終端消化掉。”一位頭部組件企業人士分析稱。
近年來的爆發式增長的下游需求和組件收入,正是不少光伏企業搶購硅料的信心所在。
例如晶科能源在2021年、2022年上半年營收分別達405.70億元、334.0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20.53%、112.44%;天合光能同期收入分別達444.80億元、357.31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51.20%、76.99%。
但巨頭間的白熱化競爭以及行業闖入者的增加,也加劇了行業的產能焦慮,而產能焦慮最直接的折射,正是“鎖硅焦慮”。
“一方面下游需求增長是當下的‘明牌’了,所以龍頭企業肯定是有信心把收入做上來的,這是組件龍頭們的基本盤。”北京一家私募機構投資經理表示,“另一方面是行業的闖入者增多了,甚至不少行業外的資本也在入場,這種情況下如何‘守成’也是挑戰。”
“硅料的階段性供應是有數的,如果這個時候你不搶,別人也會搶,反映到下游就可能是你的市場份額被瓜分。”上述投資經理稱,“對應的是硅料價格上來之后,‘新闖入者’的單位產能門檻被進一步拉高了,也就是說在可預期的增量空間面前,上游的‘搶硅’已讓市場有了一絲存量博弈的色彩。”
事實上,硅料搶購潮所帶來的漲價問題一直讓行業頗受其苦。
“整個產業鏈百分之八九十的利潤在硅料環節,硅料環節的結構性行情不能一直炒作下去,這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指出。
與此同時,硅料漲價吸引更多資本的投產,也有可能讓供不應求的現象出現逆轉。
下半年以來,又有多個硅料項目啟動投產,例如在今年7月,協鑫科技的樂山10萬噸顆粒硅、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的20萬噸高純晶硅均啟動投產,阿特斯8月還宣布青海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
硅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林如海則預測稱,2025年底中國多晶硅年產能有望超過500萬噸/,若包括海外供應,共計可滿足全球1500GW左右的裝機量需求。
“產業有增量前景,但也需考慮2025年前過度投資規劃的產能可能引發市場供需失衡。”林如海如此提示稱。
據硅業分會預計,直到下游需求轉弱,逐步傳導至中間各環節開工率開始下調,將成為硅料市場供需格局扭轉的前期跡象。
亦有部分光伏龍頭人士預測,去年初至今的“硅料熱”有望在2023年第二季度出現調整。
“如果明年是一個接近400GW的市場,明年一季度硅料就不缺了,可能到二季度(硅料)價格就應該會下來。”隆基綠能總經理李振國曾在2022年Q2業績會上如此預測。
“現階段的大規模鎖硅雖然通過‘隨行就市’解決了價格風險,但如此長周期的訂單,下游需求預期若出現變動或技術路線數年內有大的變化,仍然可能形成原材料無法消納的風險。”上述投資經理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