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運營商來說,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5G網絡已達成一定規模,但是5G網絡給用戶的體驗并不好,導致當下5G套餐用戶雖然已經突破9億,但是5G網絡用戶卻只有4.55億,甚至出現不少5G手機用戶關閉5G功能的現象。
業界曾為運營商描繪了一個美好的未來,5G將帶動B端市場的快速發展,然而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中國移動發展了過千項的5G應用,但是帶來的收入仍然遠遠無法與手機用戶貢獻的收入相比,2021年的業績顯示數字化轉型業務收入(包含了政企市場、物聯網、專線收入等)占營收的比例不到19%。
中國移動的收入主要還是靠手機用戶貢獻,2021年手機用戶為它貢獻了超過六成的收入,它再次取得利潤增長應該還是靠手機用戶,它的手機用戶平均ARPU為48.8元,而5G套餐用戶平均ARPU則高達80元以上。
面對這樣的現實,三大運營商已再次將業務重心轉回到手機用戶,三大運營商去年以來就悄悄展開了5G流量價格戰,當然它們明面上的5G套餐價格依然近百元,但是實際各地分公司都悄悄給用戶推送價格更實惠的5G套餐以穩住用戶,避免用戶流失,同時爭奪新增用戶市場。
不僅運營商對5G失望,手機企業同樣對5G失望。在5G商用前,手機企業曾以為5G將會引發手機用戶換機熱潮,為此它們紛紛摩拳擦掌,希望借5G的東風爭奪更多市場,畢竟從3G到4G就改變了國內手機市場的格局。
然而5G商用兩年多來,國內市場的手機銷量連連下滑,今年2月至5月國內市場的手機出貨量都出現下滑,6月份雖然取得9%的增長,但是上半年國內市場的手機銷量仍然下滑了超過兩成;6月份的數據顯示5G手機銷量環比增長29.8%,4G手機環比增長卻高達63%。
如此情況下,手機企業對推出5G手機的熱情已明顯下降,今年上半年國內上市的5G新機型占同期上市新機型的比例只有55.7%,這就意味著一些手機企業還在大量推出4G手機乃至功能手機,這類手機的價格更便宜,可以滿足低端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轉推4G手機或功能手機,也在于這類手機的芯片成本更低、專利費也更低,5G手機有多個廠商收取專利費,而4G手機則主要給高通繳納專利費。在5G商用2年多時間后,手機企業卻反而再次開發4G手機,4G手機的銷量環比大幅上漲成為一個奇特的現象。
可以說5G的發展到了如今恐怕得需要有新的改變才能進一步發展了,柏銘科技認為當下中國移動和中國廣電推進的700MHz 5G應該就是5G的推動力,依靠700MHz的超強覆蓋能力,5G網絡的覆蓋效果將大幅改善,運營商的5G網絡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都得以大幅下降,如此5G的套餐或許將會更便宜,讓更多消費者用得起,更多消費者使用5G服務,那么5G的應用自然就會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