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車市場究竟有多火?互聯網造車勢力競相入局
小米造車,華為造車……互聯網公司的造車消息時有傳出。讓人不禁發問:為何互聯網大佬們熱衷造車?
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這更像是一場押注。互聯網造車最終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為了贏在未來,互聯網企業才會爭先恐后地加入到造車大軍中。
但造車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2016年,造車新勢力登場,100多家車企發展到如今穩定下來的只剩下蔚小理、哪吒、威馬、零跑等不足十家企業,足見市場競爭之殘酷。
5月6日,賈躍亭發布了2021年度第三季度的財報。納斯達克已向FF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必須在5月6日之前,提交2021年第3季度的報表,否則FF就會被強制退市,在最后一天發布了財報,也讓FF緩了一口氣。而2022年第三季度就要開始向客戶正式交付FF91的消息也使得5月10號FF大漲9.28%。量產交付成為FF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也是在泥淖中掙扎的FF未來的唯一出路。
距離小米宣布造車,已經一年有余,期間工廠修建、專利公布的消息時有傳出。2010年4月6日,雷軍在銀谷大廈和十幾位初創人員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此后才有了小米的今天。從企業戰略層面來看,鑒于汽車這一最大移動終端背后的商業機遇,對于小米生態的搭建意義重大。
華為在汽車領域的涉足與其他企業有所不同。智能汽車BU延續了“云-管-端”架構,從最初的車機擴展到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三大終端。AITO問界M5搭載了華為HarmonyOS智能座艙,問界M5不但支持全屏、分屏的多種窗口展現形式,而且也可以和華為的智能產品進行互聯。
當下,互聯網造車在技術上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手機功能即將手機功能投影到車載屏幕上進而實現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訊、語音操作等。典型代表就是蘋果的CarPlay、谷歌的AndroidAuto、百度的Carlife以及樂視的ecolink。
二是給汽車上裝上智能系統。以系統的形式為汽車提供數據引擎,同時收集用戶數據、行車數據、道路數據等,并不斷了解用戶的駕駛習慣以改善駕駛體驗。
三是無人駕駛模式,無人駕駛力求實現無需人工干預,完全由汽車系統本身進行操控。目前來看傳感器雷達等設備造價較高,成本需要進一步降低完全自動駕駛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
當前,汽車的電氣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相比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互聯網企業對于汽車智能化都有著清晰的認知和充分的準備。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走向成熟和汽車智能化快速發展,可能會有新的互聯網造車勢力入局,屆時,智能汽車產業有望形成新的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