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CEO走馬上任后,英特爾這艘大船也展現出了作為多年半導體行業龍頭企業的底蘊,在消費者市場、企業級市場全方面出擊,推出多款新品和技術,并且還加大了對其它領域的投入,比如今天小雷要談到的RISC-V架構。
對于半導體行業不太了解的讀者,可能都沒聽過RISC-V架構的名字,雖然在消費領域沒有多少知名度,但是RISC-V卻是實打實的半導體三大架構之一,是x86和ARM架構之外規模最大的CPU架構,同時也是國內自主研發芯片的主攻架構之一。
甚至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RISC-V將會從x86的手上接過PC處理器主流架構的大旗,成為未來PC處理器的首選。高效、免費、開源、可定制,RISC-V雖然有著不少的光環加身,但是發展歷程卻十分坎坷,有人可能認為RISC-V是近年來才嶄露頭角的半導體架構,實際并非如此。
RISC架構的歷史比多數人想象的還要早,如今的RISC-V已經是RISC架構經過多次迭代更新后所發展出來的第五代架構,當然,也有人稱其為RISC-V指令集。從上世紀開始,CISC(代表作為x86)和RISC就一直在明爭暗斗。
雖然RISC一度憑借優秀的架構體系完全占據了服務器市場,但是因為缺乏一個像英特爾那樣的領頭人,以至于沒有把握住機會擴大影響力,反而是在后續的時間里被修補完CISC架構的英特爾迎頭趕上,并且將其驅趕至市場的邊緣。
如今數十年過去了,隨著x86架構的發展遇到瓶頸且專利被英特爾牢牢掌握,而ARM架構的授權費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將目光重新投向RISC。在一些公司的牽頭下,RISC-V誕生了,他們采用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不再依賴某個公司或基金會,而是轉而成立一個產業聯盟,通過集結所有RISC-V研發公司的力量來推動整個RISC-V生態的發展。
這個2010年才來到我們面前的架構,正在進入發展的高速路,產業聯盟的發展形式也給了其它公司加入的契機,如今這條高速路上又多了一個龐然大物,RISC曾經的死對頭——英特爾。
英特爾的大船為何要駛入RISC-V?
作為RISC-V的第19個高級會員,對于英特爾來說,加入RISC-V就像是“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雖然初步投入的10億美元僅占英特爾整體研發經費的十五分之一(以2021年研發經費計算),但是從RISC-V市場的角度來看,10億美元的投入已經足夠碾壓大多數的RISC-V研發公司,甚至RISC-V架構的頭部公司Sifive估值其實僅5億美元。
提到SiFive還有一個原因,英特爾早前曾經接觸過該公司管理層,希望能夠全資收購公司全部股份,當時給出的價格是20億美元,基本上是市值的四倍溢價收購。不過,SiFive后續拒絕了英特爾的收購提議,并且表示希望能夠自主上市,吃了個閉門羹的英特爾只能選擇親自下場。
作為帶領x86架構與RISC架構戰斗了數十年的行業巨頭,如今英特爾加入RISC-V頗有點“感覺打不贏,所以要加入”的味道。當然,從行業規模、行業產值等方面來看,x86還遠遠談不上敗給RISC-V,何況兩者的市場體量、生態規模也不是一個級別的。
不過,凡事都講究一個未雨綢繆,對于英特爾而言他們已經錯過了Arm主導的移動生態時代,斷然是不可能再去錯過RISC-V可能帶來的新移動時代的,在英特爾看來,未來的移動生態顯然有著不小的投資價值。
一方面英特爾在著力于x86處理器的低功耗化,12代酷睿上使用性能核與能效核的區分式設計,也是為了接下來的超低功耗處理器所準備的。另一方面,RISC-V也確實正在進入更多巨頭的視線中,不僅是英特爾,AMD、高通、英偉達等半導體巨頭也對RISC-V架構頗感興趣。
其中高通就是RISC-V頭部企業SiFive的重要投資方,而高通的前CEO與CTO則加入了一家5G初創公司,并推出了全球首個基于RISC-V架構開發且支持編程的5G平臺。
蘋果、谷歌、三星等公司也都有進軍RISC-V架構的打算,蘋果甚至已經開始著手招聘RISC-V架構工程師,打算先進行一些預開發,可以說目前世界上叫得上名字的半導體及科技企業,大多數都在關注和進入RISC-V架構,為的就是在未來市場中能夠搶占先機。
所以,即使英特爾曾經與RISC架構針鋒相對,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選擇加入RISC-V大陣營并沒有什么奇怪的,就算RISC-V未來會影響到x86架構的市場占比,但是在時代的大趨勢下,僅憑英特爾一家公司顯然是無法阻擋的,打不過就加入對于英特爾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且,RISC-V架構如今還處于萌芽階段,大多數公司都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生態產品圈,同時也沒有一款足以稱得上“先進”的高性能RISC-V芯片。目前的RISC-V芯片大多還是主攻低功耗芯片,以滿足各種移動設備的基礎需求,在高性能芯片上基本都還是Arm和x86的天下。
對于英特爾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憑借多年的芯片設計經驗和龐大的研發團隊,還有充足的研發資金支持,英特爾是有機會后來居上,再次占據RISC-V芯片市場的頂端。
一直有觀點認為,只有行業巨頭入場才能讓RISC-V架構得到真正的發展,因為只有行業巨頭才能頂著虧損研發真正的高性能RISC-V芯片,而初創公司在運營壓力下基本會先選擇中低端芯片入手,在得到一定營收后再投入高端芯片的研發。
如今,許多公司都在加碼RISC-V架構,為的就是搶占日后的VR、AR、智能穿戴等移動設備市場,特別是在主導MIPS架構開發的企業宣布放棄MIPS(MIPS實質上也是RISC架構演變而來的)轉戰RISC-V后,RISC-V已經實質性地成為了目前僅剩的三大主流架構之一。
而且英特爾瞄準的不只是RISC-V芯片市場,還有RISC-V芯片的代工市場,在新的CEO上任后,英特爾作出了很多的戰略調整,其中就包括IFS計劃,英特爾將以自己先進的制程工藝為基礎,為其它半導體企業提供芯片代工服務。
目前來看IFS將會是全球唯一可以同時為x86、Arm和RISC-V三個架構的芯片提供代工服務的廠商,打算一魚三吃的英特爾,顯然胃口并不小。
RISC-V也許是中國半導體的機會
如今的RISC-V市場中,哪個國家的公司最多?讀者朋友可能會說:美國、歐洲、韓國,大家可能下意識地認為RISC-V的主導權仍在這些半導體強國的手中。實際上,如今的RISC-V產業聯盟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企業,19家高級會員企業中有12家來自中國(包括中國臺灣的企業)。
大家所熟悉的華為、中興、紫光展銳、阿里巴巴等公司都是RISC-V產業聯盟的高級會員,可以說中國企業是目前RISC-V市場中的主導力量,不僅僅在研發上有所領先,在芯片銷量、芯片型號方面也有著不小的優勢。
RISC-V對于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因為RISC-V起步晚所以大家都還處在一個起跑線上,互相之間的差距并不像傳統的x86架構領域那么大,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趕超空間。目前,由阿里巴巴成立的獨立芯片公司平頭哥就已經推出了多款基于RISC-V架構開發的芯片,也就是著名的玄鐵系列。
目前,玄鐵系列的RISC-V芯片已經供應一百五十多個企業和客戶,超過500個授權使用,出貨量已經達到25億顆,是目前RISC-V芯片中的翹楚。另一方面,平頭哥也是目前唯一將RISC-V技術成果隊伍公布的企業,華為、中興等企業在這方面則是相當神秘,只偶爾曝光一兩款芯片且大多是自用而沒有對外發售。
雖然國內的半導體公司現在主要還是關注Arm市場的芯片,并且如華為這樣的公司都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作為長期計劃的一部分,RISC-V如今已經成為不少公司的重點項目。
有消息人士稱,阿里平頭哥內部的RISC-V部門其實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但是最后仍然決定將四款RISC-V芯片開源推動RISC-V生態的發展,實質上就是放棄了短期的利潤,追求長期的利益。
目前,國內的大多數RISC-V公司都是將其作為一個長期項目運營,為的就是能夠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等到有朝一日時機成熟后,再對x86和Arm發起挑戰。不僅僅是國內,國外的RISC-V研發公司也是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如今的大多數相關獨立公司都是呼聲大、盈利少,有不少都需要資金的入駐和支持。
有人認為這也是國內企業的機會,在RISC-V的前景還不算徹底明朗之前,也許會有公司堅持不下去,轉而回歸Arm市場,而在國內目前的半導體支持氛圍下,大多數公司應該都可以堅持到RISC-V市場完全成熟的那一天。
而且對比Arm和x86架構,RISC-V的開放式架構設計也可以讓企業免于后顧之憂,不像x86和Arm兩大架構,前者難以獲得授權,后者則有被制裁的風險。Arm目前的高端芯片都采用先進制程制造,一旦面臨制裁企業就會失去芯片的造血能力,而且Arm的授權也并不穩定,隨時可能因為一些政治因素被暫停。
隨著半導體市場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企業的入場帶來了新的機遇,而臺積電等企業也要面對半導體龍頭英特爾的挑戰,未來的5年里,半導體行業或許將會進行一次洗牌,誰能從中脫穎而出尚不可知,但是勝利者必將主導未來十年的半導體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