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32位MCU企業“航順芯片”正式完成10億元D輪融資,本輪由深投控、深創投、青島海爾匯智、方廣資本、康成亨資本、美格智能、中航基金聯合戰略領投。這筆融資最大的意義在于,它刷新了近期國內MCU領域融資額峰值。
航順芯片掌舵者,是一位80后創業者——劉吉平。1982年,劉吉平出生在江西一個農民家庭。大學畢業后,他曾在中國臺灣芯片公司“合泰”做銷售,主要售賣MCU芯片。隨后幾年,劉吉平下海經商,靠代理芯片賺到了第一桶金。2013年,他意識到中國芯的大勢即將到來,舉家搬到深圳創辦了一家通用MCU平臺級企業——航順芯片。
而航順芯片融資,恰好反映出MCU賽道的火熱。芯旺微電子、云途半導體、旗芯微、靈動微電子、恩狄、澎湃微電子、曦華科技……這些外界不熟悉的名字,卻是芯片領域的熱門項目。上海一位科技投資人不禁感嘆:“缺芯潮帶火了MCU,這個領域的項目真的是越來越貴了。”
40歲江西老表造芯,
1982年,劉吉平出生在江西一個農民家庭。從小調皮的他成績并不好,曾考過全班倒數第一。高中時期,劉吉平才開始努力讀書,最終考入了江西外語外貿學院。大學畢業后,他只身一人來到魔都上海,進入中國臺灣芯片公司“合泰”,做起了芯片銷售,主推8位MCU芯片。
積累了一定經驗和資源后,劉吉平在上海創立了上海航順微電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進口和國產芯片代理。很快,他意識到純靠代理賺錢的風口要過去了,中國芯的大勢即將到來。2013年,劉吉平在深圳創立了航順芯片,轉型做高端MCU/SOC芯片研發。
現實總是很殘酷。因MCU研發進度緩慢,航順芯片不得不先從投資風險較小的電源LDO、LCD驅動和存儲芯片入手。僅用3年時間左右,航順芯片便在深圳國產芯片界打出了名氣。即便如此,劉吉平心里還是放不下自主研制MCU芯片的事業。一次偶然機會,他得知日本富士通在成都的芯片研發團隊集體離職了。隨即,他便跑到了成都,向他們遞出了橄欖枝。
多番勸說下,劉吉平終于打動了這支年輕的芯片研發團隊——清一色來自北大、交大、川大等985、211名校,擁有10年以上的MCU研發經驗。在劉吉平看來,這個團隊的領軍人物王翔,是他認識千位芯片大咖里面少有的既擁有豐富經驗又有獨到見解的32位MCU架構師,并且頗具人格魅力。
剛剛解決了技術的問題,劉吉平又遇到資金短缺的難題。眾所周知,研發一顆芯片所花的成本少則1億美元,多則上百億。那段時間,劉吉平先后跑到深圳、北京、上海拜訪投資人,見了100多位投資方。但因沒有技術成果,沒有一個人愿意給劉吉平投錢。無奈之下,他賣掉了上海2套房、抵押了深圳的房子,才籌夠了研發經費。
功夫不負有心人。航順芯片的MCU團隊一舉推出了一款由民營企業研發的32位MCU。2018年,航順芯片漸漸得到業內認可,飛機制造和國內一些高科技公司開始采購航順芯片的產品。
與此同時,航順芯片的融資之路愈加通暢。從2019年開始,航順芯片先后獲得了中航科工、加法創投、中航聯創、心心相融投資、國科投資、匯頂科技、順為資本、深投控、深創投、青島海爾匯智、方廣資本、康成亨資本、美格智能、中航基金等十余位產業資本和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連續在2019年和202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IC獨角獸”。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劉吉平在芯片領域摸爬滾打了十余年。正如他曾感嘆的那般:“做企業不是靠吹牛或者靠銷售或者靠研發就能成功的,是研發、銷售、產品定義、供應鏈、資金、投融資、政府政策等所有的因為疊加才能成功。”
一筆筆過億融資排隊官宣,
眼下,MCU的項目可謂炙手可熱。
“MCU賽道的估值并不是高得離譜,主要是份額不好拿。”陸皓告訴投資界,一家MCU公司可能只想融1個億,主動上門的投資人能拿出來的錢遠遠超出這個預期。他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情況:錢都準備好了,就是投不進去。
在這場拉鋸戰中,創業者自然而然掌握了主導權,各路投資人不得不拿出“真刀真槍”搶項目。除了投錢,投資人不僅解決訂單問題,還要搞定晶圓產能。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情況。下游客戶在選擇芯片供應商時,持續穩定的供貨能力是他們最為關心的事情。“為了考察供應商的技術水平、量產能力,很多車企會看企業的股東背景,要是有產業資本、地方政府做背書的話,企業自然更容易拿到訂單。”上海一家芯片初創公司CEO坦言。
但有了訂單還不夠,芯片企業還需要搞定晶圓廠。一般情況下,建廠導入設備往往需要2年時間。尤其在“缺芯潮”的大背景下,芯片廠商想要迅速拿到產能,更是難上加難。芯馳科技CEO仇雨菁曾說過,芯片企業需要跟供應商保持一個長期良好關系,這一點主要靠創始團隊過往資歷,要證明自己有量產芯片的經驗,而非做一個用來演示的芯片,來贏得他們的信任。
這對于芯片公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既要有量產的能力,還能預定更多芯片產能。自然而然,芯片企業會優先考慮具備豐富產業資源的產業資本。云岫資本幫國內頭部車規級MCU公司芯旺微電子做FA時,便體會到了該行業投資的最真實的狀態。
芯旺微電子成立于2012年,是國內MCU及DSP內核研發生產商,已量產并成功商用搭載基于自主KungFu內核的幾十款MCU產品,覆蓋汽車、工業、AIoT三大領域,累計出貨超數億顆。“這樣的企業是非常有潛力憑借技術實力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是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對象。”云岫資本表示。
成立至今,芯旺微電子共完成了4輪融資,僅在2021年便拿到了3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尚頎資本、恒旭資本等帶有訂單的車企產業資本、具有半導體制造產能資源的中芯聚源和硅港資本、中金資本、芯鑠投資、超越摩爾資本等專業硬科技投資機構。
芯旺微電子絕非個例。MCU領域的黑馬旗芯微成立于2020年,專注于汽車芯片設計,深度聚焦于汽車機電控制領域。成立1年時間,旗芯微的32位車規級MCU芯片FC4系列已開始正式流片,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可以拿到工程樣品,七八月左右能夠量產。
耀途資本創始合伙人白宗義表示:“雖然成立時間較短,但團隊已經緊密合作超10年,研發速度很快。因而,旗芯微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眾多產業資本的支持。”創立至今,旗芯微至少完成了4輪融資,投資人陣營已經囊括了尚頎資本、小米產投、經緯恒潤、順為資本、耀途資本、華業天成、鼎暉、創新工場、鈞犀資本等。不久前,旗芯微再度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小米旗下的投資主體和上汽旗下的尚頎資本。
回望2021年,MCU領域的融資景象,蔚為壯觀——云途半導體、靈動微電子、恩狄、澎湃微電子、曦華科技等公司相繼在2021年完成了多輪融資。他們背后有一個浩浩湯湯的投資人大軍——普華資本、創新工場、松禾資本、啟賦資本、中金資本等數十家VC/PE機構,以及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芯聚源、蘭璞資本、深圳華強等產業資本。業內人士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很多MCU公司創始人會優先考慮拿產業資本和地方政府的錢,其次是國家隊,最后才是純財務資本。
MCU為什么火爆?
這一切要從2020年開始的缺芯潮說起。
受疫情影響,一些工廠停工停產導致產能壓縮,讓芯片出貨變得不再穩定。在此次“芯片荒”浪潮中,MCU尤其是車規級MCU是受影響最嚴重的芯片之一。
所謂MCU芯片,即微控制單元,是采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將CPU、SRAM、Flash、 計數器、UART 及其它數字和模擬模塊集成到一顆芯片上,構成一個小而完善的微型計算機系統,是各種電子設備不可或缺的主控芯片。
其中,MCU在汽車電子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從電機控制到信息娛樂系統和車身控制等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與消費用MCU相比,車規MCU賽道行業門檻極高。多年來,國內很多廠商都因為車規級芯片研發周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大等望而卻步。
久而久之,中國MCU市場基本被歐美日三國企業所占據,國內廠商的市場占有率較低。作為國內最大的 MCU 銷售廠商之一,兆易創新 2020 年的銷售收入規模為 7.5 億元人民幣,國內市場占有率不足 3%。
危機同樣代表著機遇,這一次缺芯潮給了國內芯片廠商崛起的機會。“在今年國外芯片廠商整體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如果國產芯片公司能推出相應產品并且獲得產能,與主機廠合作、優先測試等機會就會更大,將給國產芯片廠商帶來一個很好的導入主機廠的窗口期。”白宗義表示。
對于很多從業者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下游客戶開始主動選擇國產芯片了。“車規級芯片因涉及駕駛安全,需要具備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零失效率等準入門檻,國內芯片公司進入汽車供應商體系需要‘過五關,斬六將’。而現在很多主機廠商開始接受國產芯片,并將其納入供應鏈體系。”蘇州一家芯片公司CEO如是說道。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愈來愈多產業資本或帶有產業資源的投資機構,出現在很多MCU芯片公司的投資人名單中。
在新能源車加速滲透和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快速演進的時代,主機廠與芯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國內一家知名產業資本管理合伙人曾說道:“帶有產業背景的投資機構,可以進一步推動汽車MCU芯片技術的研發和落地,加速汽車MCU芯片國產化的進程,實現汽車產業鏈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
此外,MCU是一個頗具想象空間的市場。IC Insights 預測,2026 年全球 MCU 市場規模將從 2020 年的 207 億美元增長至285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復蘇,在物聯網、新興醫療電子及新能源等應用領域快速發展等有利因素的影響下,中國 MCU 市場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2026 年,我國 MCU 市場規模將保持 8%的速度增長,至2026年,我國MCU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元。
當然,MCU芯片行業,絕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從質到量的轉變,需要的是長期的技術積累及供應鏈能力。這依然是一條漫長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