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即停滯性通貨膨脹,經濟學名詞,被用來形容,物價上漲,但經濟停滯不前的現象。而芯片人才滯脹則是指人力成本上漲,但人才質量并沒有提升。
無論是芯片產品還是芯片人才,都是市場經濟的一大要素。據馬克思的供需決定論,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當前芯片產業蓬勃發展,人才市場供給不足,人力成本上漲無可厚非。但眼下,人力成本已有嚴重滯脹的態勢。超高薪挖角、頻繁的跳槽,更是往缺人這把旺火上澆了一桶油。
隨著不停地跳槽,薪水可能在三年內從20萬到40萬到80萬到100萬,職位從工程師到經理到總監。薪水水漲船高,頭銜步步高升。但能力真的有薪水和頭銜提升的那樣快嗎?產業人才滯漲,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
來看一組數據:芯片設計工程師當下年薪在60萬元-120萬元間,跳槽可能加薪20%-50%;驗證工程師當下年薪在60萬元-150萬元間,跳槽可能加薪20%-35%;CPU/GPU領軍人物當下年薪是150萬元-600萬元,跳槽后加薪幅度能達到40%-50%。
于個人而言如此漲幅確實讓人心動,但頻繁跳槽前后,實際上只是換了個公司,或有了一個更高的職位,個人的技術實力并沒有很大改變。于產業而言,人力成本的滯脹加劇了產業的內耗,表面上看浪費的是資本,事實上,喪失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是誰在推動這一切?人力成本膨脹背后又有怎樣的隱憂?
人才滯脹背后的原因
芯片人力成本滯脹的背后,存在著這樣一條邏輯線:芯片產業的高速發展——資本大量快速進入——產業規模擴容,新公司暴增——芯片人才需求增加——供需關系失衡——導致薪水增加——高薪挖角——頻繁跳槽——人力成本滯脹。
人才供需的嚴重不平衡,是最根本最基礎的原因。先來看需求端,據中國半導體協會預測,2022年中國芯片專業人才缺口將超過25萬,而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至30萬人。國內芯片公司在快速發展壯大,僅以芯片設計領域為例,2021年國內的芯片設計企業增多了592家,增長率達到26.7%。人員規模在100-500人的企業比上年增加91家。官方口徑如此,而坊間傳言,今年新增的芯片設計公司就有成千上萬家,需求端可謂是爆發式增長。
供給端,人才則主要來高校人才培養。中半協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相關畢業生規模在21萬左右,約占畢業生總數的2.30%。而在這21萬學生中,僅有13.77%的畢業后從事集成電路相關工作,數量還不到3萬人。國內高校培養的芯片人才可謂青黃不接。
供給端的匱乏,讓現有的54.1萬從業人才彌足珍貴,但這個基本盤也并不穩定。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半導體行業正處在時代舞臺的正中央,備受資本關注。高額的估值與融資,科創板的誕生,都讓芯片公司的議價權上升。
在資本快發展,高回報的要求下,人力成本滯脹現象直接加劇。另一方面,資本的高度關注,加劇了芯片人才的流失。很多芯片人才放下硅片、放下EDA工具,風風火火跑去做投資,致使半導體產業最不缺的就是投資人,所以業內傳出“學半導體的,陸家嘴比張江還要多”的笑談。
也因一些地區的政策影響,我們將很難再看到,國際上的大佬帶團隊來中國大陸創業的盛況。原來還有很多國內企業跑去中國臺灣、海外設立研發點,現在國際形勢的不明朗以及疫情的持續性干擾,不僅讓境外團隊建設化為泡影,境外挖人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因挖人難,有些企業建立了更龐大的HR團隊,并聘請了多位獵頭助陣。一些其他行業巨頭轉型而來,開啟全民造芯熱,包括互聯網公司、制造業企業、手機廠商等。資金雄厚的他們,開始高薪“征伐”芯片企業,成為助推內卷的第一人。獵頭蜂擁而上,“不擇手段”挖角加重了人力成本上漲。業內流傳著這樣的笑談:在浦東的張江,大型芯片設計公司的門口,張江男們經常聽到陌生人在耳畔輕語“小弟,換工作嗎?大哥,創業嗎?”。
在獵頭們的狂轟濫炸下,看似企業確實挖到的人比之前多了幾個,殊不知人才池子并未顯著變大。只不過是,原來3個人釣,現在100個人釣罷了,而背后還有一群人虎視眈眈盯著你的魚簍。獵頭挖角的做法,讓被挖的工程師產生了一種心理:瞧,都在挖人,行業火熱如此,一定還有更高的價格。撬動價格因此一再被抬高。
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高薪的誘惑力實在巨大,工程師們沒能頂得住,可以理解。不過,另一個現象值得深思:頻繁跳槽的芯片工程師,大多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的工程師、海外工程師跳槽頻率相對較低,進而他們沉下心來搞研發,做產品,用工匠精神和日積月累開發出更好的產品,提升了海外公司的競爭力。國內芯片人才滯脹的背后也許還存在著工程師文化的缺席。頻繁跳槽,難以踏實做事,不僅自己技術難以積累,更會讓自身心浮氣躁,板凳難坐十年冷!。
人才滯脹背后的隱憂
沒有哪個行業的成功,是靠著無序和內卷。高度的內卷,只會讓產業生產率下降。人力成本滯脹,給半導體產業帶來的潛在破壞性,小影響到個人、企業的發展,大則影響到產業的未來,不容小覷。
于芯片工程師個人而言,頻繁跳槽不利于個人事業的規劃。每次跳槽職位和工作大同小異,差別僅在于薪資。頻繁的跳槽,個人能力和項目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任何積累,看似初期多了幾萬塊薪資,但長期來看,自身能力這一議價權重最高的一項,卻在不斷被稀釋。沒有技術能力的積累沉淀,五年、十年后,薪資是否還能越跳越高?
芯片工程師被挖來挖去,前后進入的企業大部分做的都是類似的項目,這也指出了眼下產業重復性競爭的頑疾。很多企業打著國產替代的旗號,事實上做的只是“替代國產”,在低端產品上反復內卷。這讓芯片人才反復在同一塊磨刀石上磨搓,好鋼用不到刀刃上。
科技行業,人才是企業的重要智力資產。縱觀海外半導體巨頭的成長路線,哪個不是靠工程師們板凳一坐十年冷而成就。從企業角度看,人才流動率大,優秀企業將難以成長。未來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難度會越筑越高。加之貿易摩擦的影響,國內半導體發展之路,必是荊棘叢生。高流動率和離職率只能成為負催化劑,國內優秀企業難以快速成長,國際競爭力將無從談起。
產業也將陷入“人力成本越來越貴,人才質量增長緩慢”的怪圈。只有在實踐中,人的技術能力才會提升。頻繁的跳槽,不僅讓芯片工程師日常盯著外界招聘動態,每天被獵頭騷擾,精力分散,跳槽又常常讓手頭項目難以為繼。即便換人上馬,也將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
前幾天,某初創公司來訪,創始人曾有海外工作經歷,他就坦率地承認,中國工程師不僅貴,流動性大,能力上與海外同期/同齡工程師差距越來越大,海外工程師的性價比更高。海外也有很多芯片初創企業,雖然工程師數量可能不及大陸多,人員規模沒有大陸大,但競爭力卻很強。
結語
半導體技術是最原始,也是最累的工作。全社會對芯片人才的重視,讓人欣慰。科技強國,芯片是數字經濟的底座,對芯片產業的發展,我們近乎傾舉國之力。“打鐵還須自身硬”。在艱難前行的路上,總會有迷霧叢生的時刻。業內只有多些相互體諒,少些內卷,才能最大限度節約時間成本,積累產業經驗,積淀人才軟實力,共同書寫一個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