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3nm之爭暗潮洶涌芯片制造巨頭對抗升級 國產半導體迎發展契機

時間:2021-12-13

來源:

導語:臺積電與三星的3nm爭奪戰已然打響,前者已進入試產階段,預計2022年下半年可正式量產,后者則預計2022年初即可成功量產。其中,三星3nm獲得設計公司AMD和高通的青睞,英特爾或敲定臺積電3nm代工訂單。

       在全球芯片供應吃緊之下,芯片制造巨頭們加足馬力開工之余,暗中較勁,在芯片3納米制程技術(3nm)上爭奪不休。

  臺積電與三星的3nm爭奪戰已然打響,前者已進入試產階段,預計2022年下半年可正式量產,后者則預計2022年初即可成功量產。其中,三星3nm獲得設計公司AMD和高通的青睞,英特爾或敲定臺積電3nm代工訂單。

  3nm制程的量產對芯片產品和產業鏈發展有何意義,全球芯片是否會再迎新變局?在這一背景下,在芯片領域前赴后繼的中國企業們,該如何發力?

  3nm制程對抗升級

  在半導體制造中,3nm制程工藝是繼5nmMOSFET技術節點之后的又一個技術節點。芯片巨頭們圍繞這一技術都展開了前瞻性布局。截至目前,三星和臺積電已宣布將3nm半導體節點投入商業生產,但量產時間不一。

  在3nm芯片量產前,市場已是暗潮洶涌。

  根據去年一份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數據,全球芯片代工市場可以分為四大陣營:臺積電拿下半壁江山,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5.6%;三星市場占有率16.4%位居第二;聯電、格芯和中芯國際為第三陣營,市場占有率分別為6.9%、6.6%和4.3%;其他廠商市場占有率僅約1%。

  多年位居老二的三星,一直在尋找趕超的機會。

  “缺芯現象在全球蔓延,打亂了芯片巨頭的原有投產計劃,擴產的同時,巨頭們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得益于智能手機的剛需,臺積電一直是高端芯片制造的絕對霸主。在7nm、5nm制程工藝上三星較臺積電慢了一步。要想挑戰臺積電,三星就必須抓住3nm小換代的機會。”接近三星人士透露。

  雖然臺積電在芯片3nm制程工藝上的布局時間較早,2016年就已經開始計劃建設相關晶圓制造工廠,但三星發力更猛,并且憑借新的GAAFET技術,欲實現彎道超車。

  根據雙方公開信息,臺積電預計在2021年進行風險生產,預計2022年下半年可正式量產;而三星在今年6月份就已經正式宣布3nm制程工藝技術已經成功流片,預計2022年初即可成功量產。

  而產業鏈下游的半導體及科技巨頭,也形成對抗陣營。在全球芯片緊張局勢下,臺積電或優先供給最大的客戶蘋果。據了解,蘋果計劃在2023年發布基于3nm的第三代M系列芯片。三星也宣稱已有包括AMD、高通等12家合作伙伴選擇深入合作。目前,聯發科和蘋果已經在爭奪臺積電3nm芯片首發權。

  “科技巨頭在專利上的糾紛愈演愈烈,矛盾也越來越多。隨著制程工藝差距的縮小,它們之間的競爭也更為激烈。不過,雖然三星和臺積電在3nm布局已久,但它們都面臨技術難題。三星GAA技術可以提升芯片性能降低功耗,但3nm制程工藝的競爭力優勢相對較弱,對漏電流控制變得很難,三星一度將量產時間推遲。臺積電的3nm制程也陷入技術瓶頸。無疑,巨頭們對3nm的搶奪,是一場困難的、昂貴的爭奪戰。”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我國半導體迎趕超契機

  為何芯片巨頭在3nm上追趕得如此之緊?

  “高端芯片是高端電子產品的核心,直接決定了電子產品的可用性能。提升制程幾乎是提升芯片性能的代名詞。目前,7nm以下的工藝主要用于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尤其對于智能手機而言,核心SoC工藝的先進性幾乎和智能手機的檔次等同。因此3nm的芯片工藝對于智能手機產業而言,意味著又一次小換代。臺積電和三星電子誰會取得芯片爭霸的勝利,就會得到主流廠商的訂單和支持。”通信高級工程師袁博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他稱,“3nm幾乎是摩爾定律的極限,雖然臺積電2nm工藝已經進入研發階段但還未成熟。因此誰在3nm工藝占據先機,就意味可以較早帶動技術變革,對于芯片制造產業而言也是意義重大的。”

  制程發展到極限也會讓各大IT廠商盡可能地加大備貨力度。“目前,在市場供需不平衡和人為干預下,大量汽車、電子企業因缺芯而減產,而7nm以下性能的趨同,也讓各大廠商干脆直接掃貨,把臺積電等頭部廠商的制造能力提前鎖定。這需要更多芯片企業快速成長起來。”華為云MVP馬超表示。

  袁博也認為,“目前智能手機的性能實際上處于過剩的狀態,且自7nm以來,先進的工藝提升對智能手機的性能提升越來越有限。此外,萬物互聯涉及到電子產業,所需的主流芯片依然還是聚焦在28nm、14nm這些成熟的工藝,因此3nm工藝對汽車等其他電子產業的促進短期來看不會有太大的體現。這為我國半導體行業提供了良好的追趕契機。”

  近年來,中國A股也有一批芯片企業成長起來。雖然相比臺積電、三星,A股半導體公司在技術研發上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均在加大研發投入。從財報來看,去年中芯國際、韋爾股份、北方華創、匯頂科技等芯片企業的研發支出均在10億元以上。寒武紀、國民技術等也在增加研發強度。目前,中芯國際已成功研發14nm技術節點并已實現量產,并為7nm芯片量產做準備。

  縱觀全球,當下,眾多昔日的芯片巨頭將制造業務大規模拋售給代工市場,制造優勢不復存在,而中國企業正在奮力前進。

  “在全球芯片短缺危機下,半導體行業代工、設計以及封測環節都在漲價,漲幅在10%以上,市場被部分巨頭壟斷,需要更多芯片企業的出現。目前14nm已可滿足70%應用的需求,沒必要去盲目跟進,國產芯片企業應抓住機會,從低端逐漸向高端延伸,為中國芯片的彎道超越提供可能。”江翰稱。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