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短期內芯片板塊有投資機會?芯片行業的長短期投資前景如何?該如何選擇芯片行業的哪些領域和哪些類型的公司?這些都需要更具體的投資邏輯分析。
芯片是半導體元器件的統稱,是一個或多個集成電路組成的,而半導體通常指的是生產集成電路和芯片的材料。打個比方:芯片是一本書的話,集成電路大致相當于書的紙張,而半導體則是生產紙張的紙漿。由于集成電路和芯片的功能高度類似,而相當比例的半導體都用于生產集成電路,因此可以粗略地認為芯片、集成電路、半導體這三個概念是相同的。芯片的性能和成本,取決于集成電路的精細化程度和半導體材料的質量。
全球芯片相關產業的產業鏈條大致如下。由于材料和技術等領域的較為明顯的差距,國內芯片產業鏈分布與全球不大相同。國產芯片看,主要包括芯片設計、芯片材料、制造設備和芯片封測這幾大領域,而在芯片制造的上游領域,國內與全球先進水平的差距不小,尤其是在光刻環節,而晶圓代工的生產技術也缺少頂尖硬貨。
需求端:想象空間大,短期存在不確定性
長期來看,國內芯片公司的業績和估值,是需求驅動的。全球下游科技產業對芯片的需求持續增長,以及國產替代趨勢,是國產芯片需求端兩大支撐因素。
1. 需求增長:技術與需求的互相反饋
下游科技產業的需求持續擴張帶來芯片產業的廣闊市場空間。同時可能更重要的是,芯片領域的技術持續突破,使得下游應用芯片的科技產業的需求也得到了增長。芯片性能提高后,5G、物聯網等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領域的技術基礎更堅實,產品技術水平和體驗改善,能夠自動創造需求。
2. 全球產業結構變化:國產替代
之前半導體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第一次轉移至日本,索尼、東芝等企業快速發展。第二次轉移至韓國和中國臺灣,PC普及,兩個國家依托代工逐步掌握主導權。第三次轉移,便是正在發生的向中國的轉移。國產替代浪潮自2019年開啟,空間巨大。近年來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金額規模比進口原油還大,這種局面肯定將從本質上改變。
同時,美國對華為芯片供給的限制,在長期看當然對國產芯片是一個利好消息。近兩年的政策層面也在集成電路領域迅速加碼,將進一步加速國產芯片對進口替代。歷史上一旦中國政策層面真正重視一個領域或一種產品,其進口替代的速度往往是非常快的。有研究指出,假設2025年按照達到政策要求,不考慮全球芯片產業規模增長,國產芯片僅依靠市占率提升,未來5年國產芯片就有望錄得20%以上的復合增速。
短期看,美國對中國芯片相關企業的限制,改變了企業對芯片供給的預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原來接近零庫存的經營管理模式,轉變為庫存模式,因此庫存需求在短期內也在增加芯片總體需求。因此短期看,芯片產業的景氣度是經過長、短期周期疊加的,具有爆發性的特征。
供給端:技術決定性
摩爾定律仍然存在,但經歷了將近70年的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技術進步空間受到擠壓。由此也產生了芯片功能(不同于性能)的豐富化,即在繼續努力增加集成電路上晶體管的數量的同時,致力于豐富單個芯片上的更多功能。這可能也是未來芯片技術的發展方向。
當然,技術的高度密集,導致市場的進入壁壘高,規模經濟大,行業傾向于形成更加集中的市場結構。在此背景下,行業龍頭憑借其技術和規模優勢,能夠較大的市場份額。
目前,國內芯片技術水平與國外存在根本差距。在芯片生產環節,國產最先進的光刻機的精細度可以達到50納米,而荷蘭的ASML最先進的光刻機,精度已經小于10納米。卡脖子的現象將對國內芯片供給產生長期系統性影響。不過,對于成熟制程,國內技術能力已經越來越能夠應對爆發的需求,這也給具有技術成熟度的企業帶來了業績提升的空間。
短期中,東南亞疫情反彈,加劇了全球芯片的供應,國內“缺芯”現象普遍,但更多限于汽車領域,對于手機等消費電子,似乎影響并不大。
市場結構:垂直與水平分工
芯片的產業鏈環節,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垂直分工或整合的程度有多大,二是哪些環節擁有更好的前景和更大的市場力量。對于第一個因素,可以預見的是不論是專注于設計、設備或封測的企業,還是垂直整合的ADM,都受益于下游終端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在廣闊市場空間下,整個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對于第二個因素,上下游之間的市場力量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總體看,國內芯片設計和封裝領域的企業更多,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競爭也相對激烈,尤其是封裝領域。而在晶圓代工領域,大型企業較少,具有較大的市場力量。
投資邏輯:如何把握爆發性的高景氣度
從航而言總體看,芯片行業的高景氣度具有爆發性,且由于科技和成長屬性,估值波動往往也較大。當行情來臨時,指數表現通常是快速上漲。但由于景氣度有支撐,業績也有實際的穩定增長,其下跌時通常也不會發生急跌的現象。2019年以來,芯片產業指數主要有4輪行情,每輪行情都持續3個月左右,之后則面臨一些回調,因此芯片產業的配置更多要把握住階段性的機會,在“風口”時積極配置。
進入四季度,寬信用、穩流動性的宏觀政策對芯片板塊而言是一個不弱的支撐,因此對于芯片產業的配置,更多要把握階段性機會,在多個“小風口”中積極調整配置。不過對于快速上漲的階段,投資者也往往難以把握進入時點。此時更要考慮的是,綜合宏觀、行業景氣度和供需趨勢的判斷,進行趨勢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