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口罩需求猛增,由此帶來整條產業鏈的爆發。口罩機從最初的幾萬一臺翻倍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一臺,市場紅利引發大企業轉產,小企業入局,甚至一群散戶抱團入場,建廠開工。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疫情陰霾下陡然爆發的口罩機市場紅利,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入局者該何時抽身而退?觀望者又能否還有一搏的機會?都值得讓人深思。以下圍繞口罩機市場行情,就長、短兩種觀點展開多角度探討。
企業復工率尚未達到100%,多地開學也僅停留在文件步驟,海外物資緊缺……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市場需求尚未被完全開發,口罩機前景依舊樂觀。
口罩消費渠道多樣,市場需求穩定
口罩的銷售渠道主要有零售、商超、醫院/藥店、電商平臺、海外出口等,消費渠道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者購買欲望,從而拉高消費需求,擴大投資需求。同時也側面表明市場需求穩定,仍有投資價值。
開學復工有序進行,口罩需求只增不減
4月8日,武漢解封意味著疫情在國內疫情正式進入尾聲,多地發布開學通知,企業復工仍在有序進行中,相關數據表明,企業全面復工與學校開學,口罩的消耗量每天會增加天3-4億只,口罩需求只增不減,口罩機依舊是熱門投資產品。
海外抗疫成為持久戰放寬物資進口標準
截止北京時間4日9日上午9時,境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127萬,隨著海外疫情的擴散,全球口罩需求大增,口罩機需求數量將進一步上升。美國以430376例居第一,歐洲主要國家的死亡率都有增高趨勢,而且高死亡率的國家越來越多。歐美成為疫情震中,全球疫情不見拐點,抗疫將是一個持久戰。口罩機市場熱度在2021年到來之前都不會結束。
此前2月中旬時,WHO就曾透露,全球對于醫療防護物資的需求已經增長了100倍。為了應對疫情,預計全球每月需要8900萬個醫用口罩。各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暴增,各國的醫療防護物資短缺已經成為了全球抗疫需要解決的首要難題。近日歐美等主要疫情國家和地區陸續發布防控物資監管的臨時或緊急措施,零關銳,快速審批,放寬準入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不少口罩及口罩機企業都開始將銷路轉向出口。
安全衛生意識變化,口罩成為長期需求
疫情讓口罩行業從一個小眾行業快速走到大眾面前,不少安全衛生專家認為這場災難將徹底改變口罩行業,疫情過后,人們的安全衛生意識提高,戴口罩會成為一種正常的生活習慣。這意味著口罩將和其他日用品一樣成為長期的大量需求,口罩機行業隨之也不再是一個短期的風口行業。
淘金賣水,行業衍生利益
美國淘金熱時,巨富亞莫爾通過在西部淘金區賣水開始開創商業帝國。如果將疫情看做熱點,口罩或口罩機是現下市場剛需,那么用來賣水的行業衍生商機包括上游零配件供應,自動化設計安裝,技術裝配以及后期口罩機維護售后等等。口罩機屬于非標準自動化設備。專業的高水平調試、維修師傅就如鳳毛麟角。大多中途進入口罩機市場的小企業沒有技術支持,無法承擔口罩機故障風險。對口罩機商家的考究不再僅僅拘于設備好壞,職業化、專業化的工程技術人才梯隊將是未來最大的、最重要的資源和生產力。同時,疫情給口罩行業帶來的機遇推動自動化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其中,智能裝備將不僅僅用于口罩生產線,或成為口罩機廠商提升競爭力的一個多元化方向,也為一部分對口罩機市場持觀望態度的新商家提供新思路。
口罩行業的突然爆發和大量蜂擁而至的投機者導致了行業內信息不對等,中石化在疫情早期公開表態“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很快完成合作生產,而剛剛進入口罩機市場中小企業不具有這樣的曝光度和話語權,往往有零部件的沒有穩定市場,有原材料的沒有口罩機,有口罩機的沒有維修師傅。那么打造針對口罩機市場的信息公布交流和資源對接平臺,以及在“知識付費”年代和“線上教育”的當下環境下,拓寬口罩機安裝維護,零部件優劣甄別的的教學視頻也同樣可以成為“賣水”的紅利所在。
有想要借著“口罩機暴利”實現財富自由的市場看好者,就有更為謹慎客觀的反面論點。市場上,口罩價格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專家認為,近期已經出現口罩的產能高峰,三月上旬才開始進入口罩機行業的廠商,大多都會面臨上半年資金被套路的風險。
口罩利潤低,回本過程長,廠商積極性下降
口罩本身利潤不高,轉產企業回本過程長,隨著國內疫情結束,口罩市場飽和,口罩廠商積極性下降,對口罩機需求隨之下跌。早期入局者把握市場風向,儲備物料成本較低,確實有可能賺到大錢。但是“等大家都發現這是熱點的時候,已經不是熱點了”。一部分企業從購置生產機器、原料,申請資質等一系列成本流程下來,直到近期才完成生產。這部分姍姍來遲的廠家能否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里吃到紅利的概率不大,現在入局者更是只能充當爛攤子的接盤俠。
特效藥、疫苗研制進程加快,疫情終會結束
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愈發嚴峻,一場全球范圍內的新冠疫苗和特效藥研發競賽也在激烈展開,截至4月2日,在武漢進行的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108位受試者均已完成接種,其中18位志愿者結束隔離。海外方面,疫苗和抗疫藥物的研發均取得突破性進展,政府和民眾防疫意識提高,甚至是聽上去不那么靠譜的“群體免疫”說法都在表明一個不爭的事實,疫情終將結束,口罩行業最終將回歸常態。
口罩機市場前期騙局引發警惕
口罩機暴利在早期帶來一系列市場亂象,各種騙局層出不窮,大把投資者血本無歸。經過一波市場的優勝劣汰和媒體報道,部分廠商已具備甄別陷阱的能力,對口罩機市場望而卻步。
政府收緊企業備案
部分地方政府早期對開辦、轉產口罩機工廠的“綠色通道”紛紛關閉,有新聞報道,廣東某企業完成基本配置,去申辦政府批文,被告知現在已經不需要口罩機了。進入三月以后,地方政府對口罩機生產企業大的政策性補助將逐步取消,口罩生產企業備案將可能收緊,相對更加嚴格。
海外出口缺少資質和渠道
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境外買家對口罩和口罩機購買意愿大幅提升,來自海外政府和企業的訂單也紛沓而至。口罩機走外貿路線看上去一片形勢大好,但實際上“出海”真的是一件容易事嗎?
歐盟和美國對于進口口罩分別采取的是CE和FDA認證,美國FDA認證申請周期為2周左右,而歐盟CE認證周期則在3-4周左右,而且近期相關認證的價格正在飛漲。
雖然疫情緊急,歐美方面已經放松對防疫物資的資質要求,但能拿到出海渠道的依舊是大企業。國外醫療體系十分封閉,通常都有固定的合作商,除卻國家政府與政府之間的直接對接采購和大的企業供貨外,小的口罩廠商想要出海,沒有前期資源和客戶渠道,只能投靠中間商,出口利潤將大打折扣。
如果說口罩行業是市場上異軍突起的黑馬,那么與之相關的口罩機等自動化制造工業更像是韜光養晦后順勢而出的寶劍,我們不能僅憑市場利益去肯定或者否定一個行業的全部價值,同樣,也不應該只依賴于對行業的堅守和熱愛去駐根發展。市場走向只是一個風向標,做長線還是做短線,靠爭論遠遠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