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動世界經濟的業績優良的企業中,亞洲企業的存在感正在提高。與2008年雷曼危機前相比,凈利潤增至10倍以上的上市企業在世界范圍內達到560家,其中,亞洲企業占到8成。按國別來看,騰訊控股等中國企業為225家,數量最多。除了抓住產業結構和社會的變化、通過數字化實現增長的IT(信息化技術)之外,老齡化成為東風的藥品企業等的增長顯得突出。
如果按國家觀察與2008年相比凈利潤增至10倍以上的企業數,繼排在首位的中國之后,日本為126家,不含中國和日本的亞洲為91家。特點是體現產業結構的變化和收入提高,涉足高附加值的自主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和滿足旺盛內需的消費品等企業在亞洲各國提高了存在感。
根據QUICKFactSet的2019年4~9月財報數據,由日本經濟新聞社進行了統計。對象是有可比數據的世界上市企業中(不含金融),2008年4~9月(包括3~8月、2~7月)最終損益為盈利的約8千家。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帶來了企業業績的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占世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份額為15%,相比2000年的4%迅速上升。
隨著中國國內智能手機的普及,騰訊通訊應用“微信”月均用戶數達到逾11億人。
騰訊借助支付服務等業務的多元化,2019年4~9月的凈利潤達到445億元,增至11年前的32倍。股票總市值約為3.2萬億港元,超過豐田。
以云服務的利用擴大為東風,涉足云服務構建不可或缺軟件的美國VMware的2019年2~7月凈利潤增至40倍,達到54億美元。
由于老齡化背景,制藥企業的業績保持強勁。在抗癌藥的領域,利用抗體的“生物藥品”相關技術創新取得進展。在抗癌藥和麻醉藥領域有優勢的中國江蘇恒瑞醫藥擴大了業績。此外,涉足血液癌治療藥的美國新基(Celgene)也擴大了收益。
消費品相關企業也迅速增長。中國空調企業珠海格力電器擴大了業績,涉足食品業務等的綜合性企業、菲律賓JG頂峰控股有限公司(JGSummitHoldings)和涉足摩托車制造的印度EicherMotors等中日以外的亞洲企業也實現大幅增長。各國不僅作為生產地,作為消費地的地位也在進一步加強。
在日本企業中,運營折扣店“唐吉訶德(DonQuijote)”的泛太平洋國際控股(PanPacificInternationalHoldings、PPIH)的凈利潤增至12倍。優勢是“壓縮陳列”等獨特的店鋪布局。
享受高增長的亞洲也存在風險。在中國,企業債務增加,房地產行情的泡沫擔憂也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