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不可閉門造車 醫療AI須結合醫生經驗

時間:2018-12-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醫療AI,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騰訊醫療AI實驗室推出的AI心電圖智能分析系統,未來可應用于心血管疾病從預防到診斷、監測的醫療全流程;醫療人員利用AI視頻分析技術進行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香港瑪麗醫院顧問醫生杜啟峻副教授則通過AI技術,實現發現病人早期脊柱側彎的情況。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醫療AI,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騰訊醫療AI實驗室推出的AI心電圖智能分析系統,未來可應用于心血管疾病從預防到診斷、監測的醫療全流程;醫療人員利用AI視頻分析技術進行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香港瑪麗醫院顧問醫生杜啟峻副教授則通過AI技術,實現發現病人早期脊柱側彎的情況。

醫療AI目前發展情況如何?未來發展方向在哪里?近日,在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專項”——“基于人工智能的臨床輔助決策支持技術及其服務模式解決方案研究”項目啟動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張群華表示,醫療AI肯定不像無人駕駛汽車般純數字化,而是需要文化、醫生的經驗。它的關鍵在于解決臨床上的痛點,臨床醫生和人工智能的技術人員需要融合。

“目前全國心肌梗死病例已經超過250萬,農村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由于它的發病早期有隱匿性,我們需要借助心電圖等技術輔助手段來診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孫寧玲說。

她將醫院一些診斷為心律失常的數據與騰訊的AI心電圖比較識別,看到陽性準確率和敏感度都高于醫院設備及人工的診斷率。“這說明AI技術可以提高診斷率。如果AI可以對異常心電進行早期診斷,則可大大提高臨床對于病人的診斷,特別是基層。”她說,我們希望得到一個及時、便捷、準確的評估病情方法,AI技術恰恰可以實現,且可貫穿診療過程連續的動態評估,這也是人工智能臨床輔助項目的研發初衷。

是否有了AI,就不需要醫生了?“并不是。”孫寧玲強調,人本身是一個整體,如果僅僅根據心電圖的圖像來判斷,可能會誤導一些疾病的診斷。醫療AI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幫助,但絕不能替代醫生。

“作為一名AI研發人員,我意識到自己缺乏醫生的思維,缺乏對行業行規的理解,包括跟醫生的溝通都非常有限。”騰訊醫療AI實驗室負責人范偉坦言,“傳統IT公司先在辦公室閉門造車,然后再去賣的方式,在醫療領域里是行不通的。我經常和團隊講,你做的東西一定要安全、有效,要敢給你媽用,如果沒有這種勇氣最好就不要碰。”

孫寧玲認為,醫療AI應解決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和醫療銜接在一起的問題。“醫院首先要提供臨床數據,人工智能才能深度學習,從而為病人服務,這種銜接有利于提高診斷和早期預警。”

中國人壽國壽嘉園公司健康管理和資源整合部總經理何鐵強認為,應考慮到把AI設計成一款為監管服務的產品。“這個監管包括政府所強調的‘最多跑一次’等‘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患者的安全,甚至對醫療質量和醫院運行的監控、評價等。醫療AI在此方面應發揮作用。”

“醫療AI真正落地需要與醫療機構、醫生合作,還要作為醫療產品來做,因為醫療產品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和法規。”在解放軍總醫院醫療器械研發與臨床評價中心主任王衛東看來,未來的醫療AI,應該是使用AI技術將現有的醫療設備產品智能化,讓醫生更加得心應手的使用機器人等器械,而這不僅僅是數據的問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