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23年全球差壓傳感器行業達到1956.39百萬美元,實現集群式發展

時間:2018-11-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11月19日消息,差壓傳感器行業2017年為1610.23百萬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1956.39百萬美元,2017年至2023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30%。市場受各種終端用戶行業的推動,如汽車,醫療,暖通空調,工業,軍事和國防等。由于下游消費通常伴隨著金磚國家等發達且快速的經濟增長領域,這些年來發達地區的公司更傾向于對欠發達地區進行投資。

【中國傳動網 市場分析】 11月19日消息,差壓傳感器行業2017年為1610.23百萬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1956.39百萬美元,2017年至2023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30%。市場受各種終端用戶行業的推動,如汽車,醫療,暖通空調,工業,軍事和國防等。由于下游消費通常伴隨著金磚國家等發達且快速的經濟增長領域,這些年來發達地區的公司更傾向于對欠發達地區進行投資。

傳感器技術是21世紀各國高技術發展戰略重點和相互競爭的制高點,也是對外封鎖關鍵技術之一,是物聯網、大數據等感知技術的基礎和數據來源。與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被稱為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其發展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預計到2025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達到萬億級。

該行業相對分散,主要品牌包括霍尼韋爾,ABB,Amphenol,松下,西門子,博世,TEConnectivity,艾默生,Sensata,恩智浦,威卡,Sensirion,FirstSensor,歐姆龍,大陸,凱勒,寶石傳感器,OMEGA工程,YokogawaElectric,ABElektronik,Ashcroft,LordCorporation,SetraSystems,KEYENCE,HunanFirstrateSensor等。

差壓傳感器通過兩個端口提供兩個壓力源之間的差異,允許客戶向設備提供所需的壓力輸入以測量讀數。該設備提供的這種靈活性有助于在預測期間推動差壓傳感器市場的增長。

領先的公司擁有更好的性能,更豐富的產品類型,更好的技術和無可挑剔的售后服務的優勢。因此,他們占據了高端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展望未來幾年,近年來緩慢下行的價格趨勢將保持不變。隨著競爭的加劇,不同品牌之間的價格差距將縮小。同樣,毛利率也會出現波動。

恒州博智發表GlobalDifferentialPressureSensorsMarketProfessionalSurveyReport2018該報告提供了差壓傳感器行業的基本概況,包括定義,分類,應用和產業鏈結構。討論發展政策和計劃以及制造流程和成本結構。

報告重點關注全球主要地區行業參與者,包括公司簡介,產品圖片和規格,銷售,市場份額和聯系信息等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差壓傳感器行業發展趨勢和營銷渠道。提供了關于行業現狀的主要統計數據,對于對市場有興趣的公司和個人來說是一個寶貴的指導和方向。

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將傳感器技術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先后建成了“傳感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傳感器工程中心”等研究開發基地。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近30年來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的較為完整的創新鏈、產業鏈,由仿制、引進逐步走向自主設計、創新發展階段,基本掌握了中低端傳感器研發技術,并向高端領域拓展,培育形成了傳感器領域發展研究和產業化推進的基本科研隊伍,產生了一批傳感器制造骨干企業。隨著工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和電子信息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我國傳感器產業快速成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感器制造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擁有科研成果、技術和產品的敏感元件與傳感器約1.2萬多種,常規類型和品種約7000種。隨著物聯網發展,傳感器產業也將迎來爆發。未來5年,我國傳感器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30%,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目前生產傳感器產值過億元的儀器儀表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

傳感器產業快速成長的同時,我國傳感器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現階段我國市場主要應用傳感器的核心部件絕大部分仍要依賴于進口,主流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未來,傳感器則將圍繞工藝技術和應用兩大方向進行突破。

構建“雙生態”產業鏈集群式發展

要使物聯網、傳感器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除了要提升產品質量、功能和實用性,還要提升中國物聯網、傳感器的標準化水平。

國內傳感器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缺乏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化領軍人才。郭源生建議,傳感器產業應結合區域特征和優勢,構建“雙生態”產業鏈,組成國際傳感器產業園——傳感谷。利用5年至10年時間,聚集100家以上的公司和科研院所,組成特色產業集群或基地,設計產業優勢突出的專業傳感器產品,形成有實力的國際化產業園區。同時,打造政、產、學、研、用、服六位一體的雙生態體系,實現傳感器產業化集群式發展和行業振興。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