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8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指數報告》問世,看好中國創新未來

時間:2018-10-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報告顯示通信/IT/其他電子設備(以下簡稱“通信”)、汽車行業成為當下國內工程師眼中創新空間最大的領域;八成以上工程師看好中國的創新未來;近六成中國工程師懷有“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的創新情懷。

【中國傳動網 行業動態】 2018年10月15日,“賦能中國工程師創新新聞研討會”如期舉辦,該會議是繼今年9月全球連接和傳感領域領先企業泰科電子(TEConnectivity,以下簡稱“TE”)與賽迪顧問聯合發布《2018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指數報告》(以下簡稱“2018報告”)之后的深入探討。報告顯示通信/IT/其他電子設備(以下簡稱“通信”)、汽車行業成為當下國內工程師眼中創新空間最大的領域;八成以上工程師看好中國的創新未來;近六成中國工程師懷有“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的創新情懷。

“賦能”以及“中國工程師創新”作為當天研討會的主要議題,TEConnectivity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來詠歌先生表示,自2014起,TE一直關注工程師創新的話題,今年是發布工程師創新指數報告的第四年。工程師創新的節奏也代表了社會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節奏。從特斯拉的SpaceX獵鷹9號到華為的AI芯片,從街上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到越拍越美的智能手機,這一切都離不開工程師對于創新的不斷努力和追求。TE非常崇尚工程師精神和文化,并積極打造鼓勵創新的平臺和機制,并推出“工程師職業發展階梯計劃”,為工程師量身制定職業發展路徑;TE還每年在全球和中國舉辦創新大會,為工程師搭建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今天的主會場,其實就是TE一年一度的全球創新大會TEchCon被稱之為TE技術奧斯卡。來自不同行業、地區、擁有不同專長的工程師集聚一堂,分享所得。

TEConnectivity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來詠歌發表歡迎致辭

“今年是TE進入中國三十年。在這里三十年里,我們見證并助力了中國工程師創新實力的提升。憑借持續的硬件投入和本土人才的培養,我們在中國構建了強大的工程與制造能力,培養與發展了2000多位工程師,未來這一數字還會快速的增長。”賽迪顧問資深分析師顧文彬先生就“2018報告”作了詳細的解說,雙方合作始于今年6月初,本著線上與線下結合,定量與定性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基本原則,一共采取了三種調研方法。首先是通過桌面研究來整體梳理中國工程師創新的現狀及相關政策。第二,定向向2000多位各個行業的工程師發放了線上調研問卷,獲得1686份有效問卷,最后采用線下調研的方式,選取了不同行業、年齡、性別和學歷的工程師進行了定性調查。

賽迪顧問資深分析師顧文彬現場解讀《2018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指數報告》

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而言,就是中國工程師在進行創新時所具備的工作能力,這個工作能力其實是受到整個創新生態的影響。從內因和外因兩個層面去考量,內因主要兩個方面:一是工程師所具備的創新技能和經驗,二是工程師進行創新的積極性。外因也是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所提供的平臺,二是社會所提供的大的創新環境。通過這四個維度,繼續構建了2018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的指標體系。同時也結合線下調研和線上問卷的結果,來賦予了這四個維度不同的權重。經過計算,最終得分是個人滿意度指數22分,社會滿意度指數21分,企業滿意度指數是25分,未來信心滿意度指數是14分,2018年指數綜合得分為82分,滿分100分。從指數得分角度來看,中國工程師創新能量處于一個比較良好的狀態。最終“2018報告”發現:首先,工程師的創新能量來源于那顆改變世界的初心,通信行業成為工程師創新風口,汽車行業緊隨其后。人工智能是工程師眼中最炙手可熱的創新賦能技術,而區塊鏈技術卻并未得到工程師的青睞。超過八成的工程師看好中國的未來創新發展,好奇心和“花心”兼用是工程師提升自身創新能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師希望企業營造啟發、激勵、專注創新的企業創新氛圍,同時也希望得到社會政策的保護和實際的認可。對于工程師來講,到底哪一種技術才能為工程師創新賦能?從調研數據來看,有90%的工程師選擇了人工智能,69%選擇大數據,60%選擇新材料。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朱兆敏先生就中美人工智能方面人才差異表示,“目前的中國教育主要是基礎學科,我認為教育應該緊跟目前世界發展。比如說AI技術影響各個領域的發展,我們應該夯實技術的基礎教育,這樣才能讓這個技術在不同領域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我認為中國擁有5萬AI領域技術人才的數量不少,只要充分整合產學研資源,共同攜手加強人才創新能力,中國未來在這一技術的發展也是很有前景的?!?/p>

最后,TEConnectivity新產品開發副總工程師宋玉明女士認為,作為管理人員,企業如何迎合90后的訴求?讓他們在獲得自我實現以及尊重之外,給他們提供寬松環境,這很重要,因為他們的訴求是希望自由、自主、自立地發現新的技術。成長在互聯時代的90后工程師有想法,有闖勁,也有眼界。作為企業,要提供寬容和允許試錯的環境。

嘉賓(由左到右:上海外國語大學朱兆敏,TEConnectivity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來詠歌,TEConnectivity新產品開發副總工程師宋玉明,賽迪顧問資深分析師顧文彬)進行“賦能工程師創新”主題研討

TE在工程師培養上,注重3E:Education,Exposure和Experience。Education,就是持續的學習。TE有完備的知識配備系統,為工程師提供最新的技術知識。比如AI技術方面,會從美國請教授來中國為工程師講授AI技術。Exposure,讓工程師置身國際化創新環境中,讓他們及時了解國外如硅谷、劍橋等一流國際高科技產業區的最新科研動態。一年一度的TE全球創新大會,也是讓不同國家的工程師共同交流。Experience,企業要有容錯空間,相信試錯對工程師很重要。對于企業而言,要在短期經濟利益和長期創新成就中達到動態平衡,允許工程師有試錯機會,讓他們不斷積累經驗。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