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危機"倒逼"改革提速 中國應對沖擊五大有利條件

時間:2008-12-29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影響日漸加深,其嚴重后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正從沿海向內地,從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企業向其他企業擴展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 辯證看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認識“倒逼”形成的動力   不平凡的2008年即將過去,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異常復雜嚴峻。   今年,這場“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愈演愈烈,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沖擊之強超出預料,盡管美、歐、日和其他一些國家相繼出手救市,但世界主要經濟體呈現多年不遇的同步衰退,全球投資者信心大幅低落,國際市場能源、原材料和交通運輸等價格暴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僅增長2.2%,大大低于近年平均水平。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影響日漸加深,其嚴重后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正從沿海向內地,從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出口導向型企業向其他企業擴展。   目前,國民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經濟增速下滑成為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GDP增長已連續五個季度回落。日前公布的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等11月份經濟數據不容樂觀。投資增速滑落,出口7年來首現負增長,工業生產增長放緩,能源原材料和運輸需求減少,財政收入增幅下降,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股市、房市、車市低迷,消費熱點降溫。在經濟最具活力、外向度最高的兩個“三角洲”,外需不振造成企業虧損、停產、歇業現象增多,就業形勢趨于嚴峻。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近日坦言,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下行風險“比預想的要嚴重”。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對此,我們應有深刻認識,做好充分估計和準備。另一方面,應當辯證對待“危”與“機”,既看到眼前的沖擊是前進中遭遇的艱難險阻,也要看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壓力,客觀上為我們擴大內需和調整結構提供了強勁動力。 應對外部沖擊有充足底氣 五大有利條件添勝利信心   在保持清醒的同時,我們更要看清自身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增強應對危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根本性逆轉,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是30年改革開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質、技術和體制基礎,綜合國力今非昔比,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有了堅實底氣。按可比價格算,中國現在的GDP相當于1978年的15至16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四,外匯儲備充足,國民儲蓄率高,金融體系總體穩健,財政赤字規模較小,資金供給較充裕。   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速,發展潛力和回旋余地大,國內市場廣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居民消費、生態環保等有巨大發展空間,擴大內需大有可為。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不斷增強,政府調控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價格上漲壓力明顯減輕,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調整空間較大。   四是人力資源充裕,勞動力素質較高,技術進步加快,產業和產品競爭力提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具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綜合優勢。   五是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趨勢未變,國際分工格局調整和國際金融體系變革蘊藏著新的機遇。 及時調整宏觀調控的方向 變數中捕捉把握發展契機   今年,面對歷史罕見的重大考驗,中央審時度勢、未雨綢繆,見事早、行動快,及時調整宏觀調控的方向和政策重點。進入三季度,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之勢,中央果斷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迅速重拳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出臺了擴內需、保增長的10項舉措,決定在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和提前下達災后恢復重建基金200億元,到2010年底共投資4萬億元。這些政策措施對提振信心、迎難而上、穩定經濟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挑戰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變數中捕捉和把握發展契機,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利好因素,就一定能危中求機,化危為機,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讓中國經濟巨輪始終平穩較快前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