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云計算格局已定,人工智能成為巨頭下一步爭奪目標

時間:2018-07-0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2017年年底時,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已上云,這意味著,以爭奪互聯網公司為重點的云行業“上半場”競爭已經結束。目前,國內公有云計算行業巨頭格局已清晰。

【云計算格局已定,人工智能成為巨頭下一步爭奪目標】2017年年底時,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已上云,這意味著,以爭奪互聯網公司為重點的云行業“上半場”競爭已經結束。目前,國內公有云計算行業巨頭格局已清晰。

2018財年阿里云收入達到21億美元,約為133億元人民幣。阿里巴巴過去九年對云計算的長期投入,正在對公司和投資者都形成價值回報。

無獨有偶,在2018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騰訊也史無前例的提到了騰訊云的運營情況,“受游戲、視頻、電子商務及O2O行業的增長所推動,騰訊的云服務收入同比增長逾100%。”

要知道,在以往,受制于阿里云的市場規模,騰訊向來對自己云業務的營收情況諱莫如深。此次公布,不難看出騰訊云在追趕阿里云路上開始越來越有底氣。

馬化騰在5月的騰訊云大會上就表示:“云平臺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各行各業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積極擁抱,云平臺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天然載體,也是經濟社會進行數字化升級的基礎設施和核心的工具。”

云服務市場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回報周期較長的領域,科技巨頭顯然更有優勢。云服務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可以說拿下云服務就相當于拿到了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重要門票。

根據Gartner預測,在2020年云服務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830億美元。嗅覺靈敏的科技巨頭公司,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推進云服務的市場主角。

雖然國外有亞馬遜云、微軟云服務拔得頭籌,但是到了中國紛紛水土不服。反觀國內,阿里云一直表現強勢,目前唯一能夠與阿里云抗衡的只有騰訊云。在云服務領域,巨頭與巨頭的較量中,一批中小創業公司將不得不面對行業洗牌。洗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價格戰。

伴隨著小米上市,BAT的格局很可能變成ATM。小米大力扶植的金山云也極有可能成為后起之秀,在完成D輪系列融資后,金山云估值23.73億美金。

據IDC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追蹤報告》,金山云在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超過6.5%,收入位列前三位。

毫無疑問,中國公有云市場第一梯隊已經形成,除了國有的中國電信外,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依次排開。

但擁有硬件和軟件護城河的華為云也在開始發力。華為在私有云領域更具話語權。2013年,華為先后發布了針對虛擬化和大數據的FusionSphere和FusionInsight。

根據IDC的報告,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在中國OpenStack軟件市場和中國服務器虛擬化市場中國廠商雙雙排名第一。

以政務云領域,在IDC報告中,華為云政務云位居中國政務云市場廠商領導者區間。政務云目前才剛剛在發達省市落地,未來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阿里云進入私有云市場與華為成立CloudBU,其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搶占整個云計算領域。

總之,國內的云混戰極有可能演變出一場新的巨頭戰爭。

價格戰清場

在公有云市場,中國與美國相比至少有5年的差距,當中國云服務剛落地的時候,美國已經實現了從企業到公眾的成熟應用階段,公有云應用的市場規模更是天壤之別。

2014年,云計算市場上有亞馬遜、阿里云等巨頭公司,但云計算的市場的教育遠沒有普及,整個行業的接納程度也不高。

到了2015年移動互聯網的風起云涌讓云計算大放異彩。一夜之間,各色云彩布滿神州大地,行業進入爆發期。

就是在云計算爆發前夕的一年,雷軍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談到:“金山的未來有很重要的一塊是寄托于金山云的。我們為什么選了云作為下一步的突破口?未來三大驅動力就是BigData,移動互聯網和IOT,我認為未來5-10年的數據量是極為恐怖的數字。”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我國云服務市場增速已超過國際市場,根據工信部去年在《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的預計,到2019年,整個云計算的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

金山云合伙人郭嵐對品途商業評論表示,隨著企業對于云計算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除某些行業的個別企業外,絕大部分企業都會逐步上云,18年市場競爭也會越加激烈,戰爭升級。

關于云計算未來,郭嵐認為除了阿里云、騰訊云和金山云,云行業可能只剩一到兩家有機會。對于創業型云計算公司,特別是IaaS層公司而言,行業最快速發展的階段已過,很難再有反超甚至進入的機會。

價格戰已早早打響,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價格戰中傳統廠商不斷折戟。七牛云、美團云、百度云也在面臨紅海壓力。

在5月22日騰訊“云+未來”峰會上,騰訊云宣布了新一輪的核心產品價格下調,涉及產品包括CVM、CDN、數據庫、COS存儲等,最高降幅達50%。

其中,COS存儲西南區(成都、重慶)降價24%,低于行業均價33%,達到全球最低價。不僅如此,騰訊云還宣布數十種AI應用服務將能夠全部免費接入。

早在2017年3月份,騰訊云以1分錢中標廈門市政務外網云服務項目,在云計算產業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去年底云棲峰會上,阿里云也宣布CDN價格再次下調25%。

在2017年年底的D輪融資后,金山云宣布進行力度空前的全面降價——金山云的CDN、云數據庫Redis價格創行業新低,最大降幅分別達到50%、60%。

三家互聯網企業云服務價格下降步調咬合緊密。

云計算作為一個規模效應十分明顯的產業,規模越大,分攤下來運營成本也越低,伴隨持續的技術升級和資源優化,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這也是當前各大云廠商能夠不斷降價的核心因素之一。

金山云合伙人郭嵐認為:“價格降低意味著用戶接受度的提升和用戶數量的增加,帶來資源效率的提升,進一步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不具備這樣能力的公司,或者研發沒有達到標準的公司就會被淘汰,使得這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有序。”

筆者從華為云了解到,華為云更愿意強調為客戶提供安全、穩定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服務,且絕不使用客戶數據變現,保證客戶數據安全。由于背靠傳統企業用戶,華為在私有云以及混合云上更有優勢,并正在致力于將這一優勢帶入公有云市場。

云計算格局已定

價格的不斷下壓導致其它云服務商壓力重重。巨大的投入與消耗,足以讓小玩家面臨生死困境。大量CDN公司倒掉,已成為行業里公開的秘密,同時中小玩家和第一梯隊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騰訊云副總裁答治茜在接受品途商業評論專訪時曾預測,“(公有)云服務行業第一陣營中,前兩家會與第三家拉開較大差距。”言外之意除了騰訊阿里,其他家機會很少。

國內曾經的云廠商巨頭網宿科技股價幾近腰斬。

CDN的老牌玩家包括網宿、藍汛、帝聯、2016年網宿科技借著直播東風火爆了一年,但伴隨著互聯網巨頭發力,CDN行業價格下滑嚴重。

對于傳統CDN廠商來說,缺乏物聯網的準備,船大難掉頭,最終四家公司全部遭遇滑鐵盧。藍汛2016年大客戶流失向其他公司,整體帶寬下滑,比2015還不如。

帝聯經歷上市無望后經營狀況也大不如前了。快網,和世紀互聯的對賭協議失敗后,業務基本已經不到當年鼎盛的一半。至于網宿,轉型乏力后遭遇股價腰斬。

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帶來了新的云服務格局。

騰訊云除了服務微信等自有產品外,也幫助滴滴和摩拜提升計算性能,減少用戶使用過程中的宕機問題。阿里云也服務于淘寶和眾多傳統零售商家。金山云則服務于今日頭條和快手兩家流量巨頭。

金山云郭嵐認為,“傳統廠商和中小云計算企業在云計算經過近十年快速發展后,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至于是否死亡就要看企業會選擇怎樣的策略。”

她認為,一方面,目前云計算格局已經比較明顯,頭部效應也很顯著,基本上集中在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這幾家巨頭云計算企業,并且云計算業務也在向解決方案擴展。

二是傳統廠商解決方案過于單一,并不具備企業級的普遍適用的需求,在產品和方案上不具備優勢。

三是,云計算是一個重資產和長期的投入行業,中小云計算企業的資金和規模都經不起重資產的長期投入,所以很有可能在市場份額日漸萎縮中退出市場競爭。

阿里、騰訊、金山已經占據公有云三甲。阿里云以737億元的估值獨領風騷;騰訊云以227.5億元排名第二,基于視頻、游戲等業務積累的強大實力,發力公有云潛力不可小覷;金山云估值154億元,公有云排名第三,公司一直走公有云路線,在國內視頻云、游戲云、存儲等領域位列前茅。

傳統廠商再也抬不起頭,公有云格局初定,但私有云服務以及細分領域還存在巨大機會。

華為云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其過去聚焦私有云市場,主要為大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如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政府等客戶,未來也將發力公有云市場。

百度主要從事云盤和私有云,而阿里釘釘屬于SaaS領域杰出代表。

云服務雖然難免淪為巨頭游戲,但并不代表小的云服務完全沒有機會。

金山云郭嵐認為:“一些新晉的黑馬可能通過業務整合或者拆分獲得差異化優勢而在利基市場分一杯羹。”

華為云則認為:因為云服務對企業安全至關重要,很多廠家不可能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受制于人,會更愿意選擇兩家以上企業進行合作,加之云服務市場足夠大,中小云服務還是有他生存空間的。

云服務從業者張先生對品途表示:“互聯網巨頭、電信運營商、IDC廠商以及華為等發展IaaS具備較大的資本優勢和底層軟硬件技術優勢,而國內創業公司大多深耕垂直細分領域,如Ucloud、青云等,也有很大機會。”

“PaaS市場,阿里、騰訊、百度、新浪各自搭建開放平臺,搶占開發者,構建生態圈。傳統軟件巨頭多以SaaS的模式轉云,優質的產品和多年的客戶積累具備很深護城河,是該類企業云轉型的保證,如用友、廣聯達、漢得信息、金蝶。”

巨頭出海

格局初定,國內的科技巨頭也在布局云計算的出海計劃與微軟、亞馬遜等國際巨頭一爭高下。

2017年3月,在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發展機構(MDEC)與阿里巴巴宣布聯手打造中國以外第一個eWTP“試驗區”,馬來西亞云計算及大數據技術認證(ACP)培訓班正式開啟。

目前,阿里云已在美西硅谷、美東弗吉尼亞,歐洲的法蘭克福、中東迪拜,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悉尼開設了數據中心,全球共部署18個地域、42個可用區。

與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相比,阿里云可能還需要再布局南美、南非區域,并繼續深耕北美和歐洲市場。

兩會期間,馬化騰爆料,騰訊正在貴州的兩座大山里挖洞,是為把最重要的數據存儲在這里。除了國內,騰訊計劃在日本東京、泰國曼谷、印度孟買以及歐洲莫斯科、美東華盛頓繼續布局數據中心基礎設施。

騰訊已經在全球21個區域布局了36個可用區。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

金山云宣布俄羅斯數據中心開啟內測,地點位于首都莫斯科城內。計劃內的數據中心建設在美西、美東、以及印度地區,未來1年將建設數據中心數量達12個。

目前金山云數據中心已覆蓋全球7個區域(Region),分布在中國大陸、新加坡、俄羅斯及中國香港等地;根據規模的不同,每個區域由1-4個可用區(AZ)組成,其目前運營的數據中心數量一共有30個,主要集中在亞洲。

華為的海外布局一直較早,華為很早就打進歐洲市場。自去年華為成立CloudBU以來,上線了香港、華東、華南大區等多個區域的數據中心節點。華為云香港數據中心、俄羅斯節點的開放預示著華為云已邁出向全球爭奪市場的步伐。

雖然頭部云服務廠商已經開始搶占海外布局,但國內云廠商和國際頂級云服務商最大的差距還是在基礎網絡覆蓋和底層技術積累上。

國外起步更早,2005年亞馬遜推出AWS后,云計算產業開始推動IT產業服務模式變革,業界逐步認識到云計算是一種新的IT服務模式。另外,國外的軟件服務和中間件廠商眾多,產業鏈分工更細。

人工智能成為下一步爭奪目標

在四川的一個特驅豬場里,接入了人工智能的攝像頭后,工作人員可以輕松識別豬場里每一頭豬。700公里外,陜西的海升蘋果園、國強甜瓜圃也開始用人工智能幫助種植,它們的背后都是阿里云的ET農業大腦。

這都離不開云計算的支持。

如今云服務從以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型的1.0時代進入以AI、大數據為前景的2.0時代,從資源服務向能力服務轉型、向產業深耕。這對云服務廠商將是一次新的洗牌。

沒有整合能力的中小云企業將面臨危機。而擁有完整產業鏈的阿里云、騰訊云、金山云將和人工智能深度結合。創造物聯網基礎,跑馬圈地在云服務領域已經開始。

6月7日,云棲大會·上海峰會正式發布阿里云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進入農業,是阿里云ET大腦在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環境治理、航空調度后的又一站。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人工智能要和產業結合才有價值,我們希望用人工智能幫助農戶農企’對癥下藥’,實現中國農產品‘三級跳’,即更安全、更營養、更值錢。”

AI養豬只是一個縮影,進入農業,是阿里云ET大腦在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環境治理、航空調度后的又一站。

騰訊云也在最近提出超級大腦和“三張網”的概念,即:人聯網、物聯網、智聯網。

人聯網即連接人和人互聯的網。例如,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用戶可以在家里用手機下單半小時內送貨上門,也可以直接在門店掃碼消費。物聯網就是做好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連接。馬化騰認為,二維碼就是連接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一個最方便的通道。

智聯網即超級大腦。云時代要求做好云到端的智慧連接。騰訊希望借助“超級大腦”這個概念來實現智聯網。騰訊推出超級大腦的也是希望騰訊云可以鏈接城市、工業、零售、金融、醫療等各行各業。

在人工智能布局上,金山云已將全面突破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推動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作為云計算下半場競爭中的核心發力點。

金山云郭嵐認為,在云計算基礎技術趨同的當下,人工智能、物聯網2.0等作為新的驅動引擎,可以說,誰在這些方面占據先機,誰就能在云服務領域占據更多話語權。

華為云在人工智能領域也頗有建樹。華為云EI(企業智能)的出現從計算層、數據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構建了一整套基于公有云上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事實上,公有云的人工智能產品正在同質化,這當然是由于人工智能各單項技術的局限所在,更重要的挑戰則是,如何讓這些單點技術,與行業場景結合起來,而這一點,如何爭取到行業的標桿企業就成為關鍵。

但需要明確的是,以技術的發展周期來看,人工智能、物聯網2.0仍處于市場培育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持續的資金人員投入,從這個角度來說,持之以恒做好技術研發投入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