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論我國軌道交通與信息集成

時間:2008-12-23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本文闡述了我國軌道交通的現狀,分析了我國軌道交通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和原因,并以南京地鐵工程為例子提出了軌道交通的四個要素

本文闡述了我國軌道交通的現狀,分析了我國軌道交通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和原因,并以南京地鐵工程為例子提出了軌道交通的四個要素,最后對我國軌道交通與信息集成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有益的建議。 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著軌道交通事業進入到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十一五”期間建設事業重點推廣技術領域,確定城市公共交通技術領域的重點,是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公共交通樞紐規劃與建設技術、軌道交通施工技術與裝備等。為了進一步推動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智能建筑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非常巨大,加快我國軌道交通與信息集成的速度就變得極其重要的。 1 我國軌道交通現狀與機遇 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速度非常快。現在,發展軌道交通的必要性、重要性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研究的重點已轉向技術、管理等具體領域。目前,軌道交通建設進入到了技術網絡化、多樣化的新階段,如已經開通的重慶單軌、武漢輕軌以及廣州采用的線性電機驅動系統,首都機場三期工程采用的自動導向系統等。目前,除了中低速磁懸浮與懸掛式之外,各種城軌的制式在中國各地發達城市都已出現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軌道交通發展態勢更為迅猛,我國400多座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經有30多座城市開展了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或建設前期工作,天津等十幾個城市正處于軌道交通建設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軌道交通正處于繁榮時期,擬規劃建設約1500多公里,近5000億元投資,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以上海為龍頭和江蘇為核心省份的長三角經濟圈,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區域經濟圈,上海獲準在2005年至2012年間落實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新建8條軌道交通線,新建線總長達389公里。而江蘇省將軌道交通建設作為省“十一五”規劃重點,近5年。將新建城際軌道450公里,城市輕軌100公里左右,包括完成南京地鐵2號線,啟動建設蘇州1號線、常州地鐵1號線和南京地鐵3號線等。隨著以上海、江蘇、浙江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的城市軌道交通、城際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長三角已經成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市場。為了加強軌道交通網絡化建設,國務院采取了先批網絡規劃再立工程項目的審批規劃方案。今后,我國的軌道交通發展將會進入到一個需要理性思考的成熟期。有鑒于此,我認為,有必要對軌道交通建設中的技術發展戰略,特別是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四化)及系統集成予以更多地關注和思考。 2 我國軌道交通與國際軌道交通的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軌道交通的發展雖然只有40年的歷史,但是,發展速度很快,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與發達國家100多年的歷史相比,我國在設計、施工等許多技術方面并不落后,比如蓋挖法、明挖法、盾構法和沉埋法等技術都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平頂直墻暗挖法和大跨度暗挖法也接近了國際領先水平。但在綜合交通規劃與設計及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和運營管理水平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尚有較大差距。 首先,我國軌道交通的機械施工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軌道交通用的盾構機目前多靠進口。其次,軌道交通用的技術設備需要進一步研制更新,尤其是通信及信號控制系統尚有差距。第三,軌道交通的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差距。這突出地表現為,系統集成能力不強,缺乏具有對工程項目管理、設計咨詢、施工、運行進行全過程管理的國際型工程公司。同時,受技術因素影響很大的運營管理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較大,這主要表現在我國人工較多,自動化、信息化水平較低,國外先進國家每公里軌道交通管理人員在50人以下,而我國則要使用100—300人。最后,受大鐵路檢修工藝思路的影響,當前車輛段檢修工藝設計較為落后,車輛段工藝流程不合理,確定的工藝、設備往往不能滿足要求,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除了上述不足外,我國軌道交通的技術創新動力也顯不足,尤其在新型交通系統研究與開發方面。目前,世界各國根據城市特點相繼開發了輪軌系統、直線電機系統、跨座式單軌系統、無人駕駛新交通、磁懸浮系統、空中客車等制式,并在國際市場中占有了一定比例,而我國的軌道交通系統制式仍以大運量的輪軌交通為主,相關新技術的研發開展的比較緩慢。 3 信息與集成技術要素 信息與集成技術要素總共有4點,即“現代四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 智能化:所謂智能化就是用系統集成方法,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與建筑藝術有機結合,通過對設備的自動監控,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對使用者的信息服務及其與建筑優化組合,所獲得的投資合理、合適信息社會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適、便利和靈活的特點。 數字化:所謂數字是指包含一個工程施工所需的全部信息的數據集合。數字是一種以直接方式表達設計信息的數據體,可以用不同層次的形態模型和活動模型通過一定的關系組織起來以表示。形態模型能夠完備地描述各構件的幾何信息及拓撲信息,具備精確描述構件的屬性信息(如材料、力學特性)的能力,而活動模型則能方便地描述設計和施工活動的能力。 網絡化: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Cisco(中國)公司在2003年提出,認為所有建筑均可以網絡化。思科的Net Building(網絡化建筑)技術是一種全新的、利用網絡構造未來智能化建筑的創新方法,它是網絡技術、IT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以更好的幫助開發商進行建設。 信息化:簡單地說,信息化是指利用網絡、計算機、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廣泛利用,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效率和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21世紀的將是高度信息化、高度自動化的。未來建筑物,不僅擁有高度信息化、高度自動化的硬件系統,而且還擁有能支撐極復雜的硬件系統的高度智能化軟件系統 4 我國軌道交通與“現代四化”無縫連接是中國特色軌道交通發展的核心與亮點 舉個現成的例子吧: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地鐵建設。南京城市發展目標是:充滿經濟活力的城市——長江下游現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國際影響較大的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人居環境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 設計工作有四大理念:理念指導行動。只有正確的理念,才會帶來有價值的行動。針對以上南京城市特色及南京地鐵建設的基本點,提出了南京地鐵2號線設計工作的四大理念。 (1)“安全地鐵”的理念:貫徹安全服務意識,建造安全保障設施,建立安全運營體系。地鐵運營安全。 (2)“公眾地鐵”的理念:設計為了建設服務;建設為了運營服務;運營為了乘客服務。以人為本,便捷服務,實現建設地鐵的社會效益。 (3)“綠色地鐵”的理念:提高地鐵藝術水平,體現南京歷史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環保節能,美化環境,實現建設地鐵的環境效益。 (4)“經營地鐵”的理念:創造地鐵經營資源建設運營成本,提高運營經營收入。資源共享,綜合開發,實現建設地鐵的經濟效益。這四個理念貫穿著“現代四化”的思想,是我國軌道交通與“現代四化”無縫連接的一個范例,是中國特色軌道交通建設的一個亮點! 5 對我國軌道交通信息集成發展方向的思考與建議 軌道交通從技術研發、裝備到管理運營應當視作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過程中,無論是技術的國產化,還是技術的信息化智能化等等,都擺脫不了相關主體的管理。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持和協調,以期能制訂出科學合理的遠近期相結合的技術發展與管理戰略,從而能進行有效的技術開發。目前,國際上針對軌道交通技術的管理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準時生產、精益生產、敏捷制造等管理手段的使用也比較廣泛。相較之下,我國的技術管理制度雖然經過幾十年長足發展,但整體制度仍然不夠健全,明顯落后于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從整體上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已經成為制約當前軌道交通技術創新與發展的原因之一,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軌道交通的某些管理環節中的某些制度需要得以強化與完善。 (1)軌道交通的管理部門應當會同規劃、技術、運營等部門,協調軌道交通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及實施計劃,明確軌道交通發展戰略的相關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建設標準。政府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制定相關的法規,加強對軌道交通建設標準和工程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同時,立法中明確規定相關主體的軌道交通技術發展與管理權力,負責軌道交通設備國產化等技術工作及監督、檢查。 (2)應當加強技術開發項目的管理。軌道交通科研機構、管理部門與運營商應該就技術開發項目的立項、籌資、設計、風險、采購、財務、資產、人員、信息、后評估、鑒定、知識產權管理及持續改進等達成一致性意見,并密切合作,以促進技術開發項目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 (3)應當促進技術整合并加強協同管理。技術整合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一種形式,是軌道交通發展過程中解決技術創新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通過系統集成的方法評估、選擇適宜的新技術,并將新技術與軌道交通現有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推出新產品和新工藝的一種創新方法。技術整合的過程管理注重新舊技術的相融,其核心就是合作各方的協同管理。 (4)加強技術聯盟的管理。隨著國際化進程的發展,為了完成軌道交通中一些高投入的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有必要聯合國外有關機構或企業一起組建技術聯盟進行研究開發。當然,國內各城市之間更應該加強技術聯盟。技術聯盟可以通過共同的研究開發信念,將聯盟內各地的研究開發人員緊密聯系起來,所以它已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的最新方式,但其間問題也不少。所以,技術聯盟的構成方式及管理模式有待繼續研究與深化。 總之,未來軌道交通的技術發展及相應管理,要靠全體業內人士的努力。不久的將來,標準化、模塊化的系統模式體系,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設與運營控制系統,智能化的事故防范預警系統和應急疏散系統,便捷、安全、環保、節能、低維護的新型交通體系必然會形成。 (陸偉良: 教授,南京工業大學建筑智能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建筑智能化。) 參考文獻: [1]2006-2007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投資及市場分析研究報告.2006 [2]童劍軍. 智能交通與嵌入式系統. 《中國交通信息產業》,2003 [3]楊浩,趙鵬.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編制. 南京城市特色與地鐵建設基點,2001 [5]佚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思考,2006.7.7 [6]何宗華.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需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城市軌道交通研究,1998 [7]佚名.城市軌道交通信息系統,2006.7.8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