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郊一條長1080米的高速公路上,每天會跑過4.5萬輛汽車,車輪下面是一層透明的混凝土層,保護著下方的感應器、太陽能板和充電設備。據建筑商齊魯交通發展集團(齊魯交通)有限公司介紹,目前,這段太陽能公路每日產生的電力,足以為整條公路的照明和周邊800座房屋提供電力。
當然,僅有發電這一點算不上“智能”。按照設想,到2030年,路上跑的車輛中有10%是無人駕駛,要達到這一點,與其一味研發智能駕駛系統,倒不如通過建設道路感應系統來提供信息、輔助分析。此外,齊魯交通設想在地面下方安置無線充電裝置,在行駛過程中為車輛充電,一勞永逸地解決未來電動車輛的續航問題。
“目前,這條路只是1.0版本,僅能供車輛通過,”齊魯交通總經理周勇表示,“我們正在開發2.0、3.0版本,為這條路植入‘大腦’和‘神經系統’。”
中國剛剛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旨在推動中國從低端制造業為主的國家轉型為先進的制造大國,新能源汽車、信息技術和機器人技術都是未來重點扶持的產業。除此之外,政府早前還宣布,要在2030年,讓中國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在這個戰略中,建設智能交通系統是一道重要環節,中間涉及到將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道路技術相結合的問題。
作為試點,濟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是中國老工業中心之一,擁有約700萬人口和發達的汽車工業,中國重汽和吉利集團都在這里建設了制造廠。
這條高速公路在垂直方向上分為3層,最上面一層是透明材質建造的路面層,陽光可以透過它,投射到底層的太陽能板上。在這兩層中間,穿插安放著充電線路,以及用于檢測路面溫度、車流量和車輛重量的傳感器。
周勇表示,地下鋪設的太陽能板厚度不如1元硬幣,車輛行駛在上面,不會察覺到任何不同。不過,目前的測試線路距離有限,無線充電汽車也沒有出現,所以暫時還無法試驗無線充電技術。“現在市面上還沒有支持無線充電的車輛,但是從技術角度來看,這是遲早的事。”
關于何時安裝傳感器,測試數據傳輸,以及何時試驗無線供電技術,齊魯交通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框架。
此外,這條智能公路的設計壽命為15年,和現有的瀝青道路一致。
點亮這條科技樹的不只是中國,法國建筑公司布伊格(BouyguesSA)于2016年也在諾曼底地區鋪設了類似的1公里長公路。該公司稱,項目的測試已經擴展到20個地點。
周勇透露,這條公路目前的造價是每平方米7000元,在未來大規模鋪設之前,需要把成本降至每平方米3000元。他解釋稱,目前造價高企,是因為高額技術研發費用和實驗室材料制造費用分攤到了道路成本中,等到未來大規模鋪設道路,這些成本就可以攤薄,造價也會因此降低。
“未來,道路會像人類一樣有知覺、會思考。當車輛行駛在路面時,它會分析它車輛的重量以及需要的數據,”周勇表示。
中信證券駐北京分析師徐英波表示:“太陽能高速公路有很大的市場機會,未來需要解決的是成本和可靠性問題,以及盡快提供配套的基礎設施。”
嵌入式人工智能全球領導者、北京地平線機器人公司創始人余凱預測,到2025年,中國會有3000萬輛各種類型的自動駕駛車輛。與此同時,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也有巨大的潛力,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政府已經設定了2020年電動汽車銷售700萬臺的目標。
最后,周勇表示:“交通運輸行業的未來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我們靠近,我們需要保證智能道路技術的進步跟上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