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谷歌與亞馬遜展開互聯之爭:同一個屋里,智能家居產品互不兼容

時間:2018-03-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自打進軍智能家居產業,亞馬遜和谷歌就擺出一副“戰個痛快”的敵視態度。最近,兩方會戰再度升溫,互相封殺對方的產品。然而,兩家科技大佬互秀肌肉,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消費者。

自打進軍智能家居產業,亞馬遜和谷歌就擺出一副“戰個痛快”的敵視態度。最近,兩方會戰再度升溫,互相封殺對方的產品。然而,兩家科技大佬互秀肌肉,最終買單的還是廣大消費者。

想要購買智能家居,打造設備交互的宜居環境,潛在用戶最擔心往往是:會不會落入了一個陷阱。

市面上的眾多品牌毫無關聯,出現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想讓亞馬遜(Amazon)幫你開門,并允許快遞員送貨進門?那么需要一款亞馬遜家用安防攝像頭CloudCam,以及一把凱特安(Kwikset)或耶魯(Yale)的指定智能門鎖。想擁有一套由谷歌(Google)旗下智能家居品牌Nest所驅動的家庭安全系統?那么需要來自耶魯的另一款智能門鎖,而且它還不能與初創公司Ring(現由亞馬遜收購)的智能門鈴互相兼容。如果你對蘋果(Apple)的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頗感興趣,那么將無法安裝Nest的安防系統,Siri也無法執行查看CloudCam的指令。

本月初,據國外媒體報道,亞馬遜或將停止售賣谷歌旗下智能家居品牌Nest的產品,讓本來就布滿荊棘的亞馬遜和谷歌的產品相互支持之路變得更為崎嶇。據稱,早在去年底,亞馬遜就曾告知Nest,不會再上架Nest的新產品,包括智能恒溫器和其他設備。面對這一消息,亞馬遜拒絕置評,谷歌方面也未作回應。但有報道稱,谷歌Nest已決定停止在亞馬遜平臺銷售其產品。亞馬遜只是在自營產品內停止銷售Nest設備,但是該平臺上的第三方賣家依舊可以銷售Nest產品。此前亞馬遜就曾停售谷歌的產品,例如智能音響Chromecast和Home,因為這兩款產品分別與亞馬遜的FireTV以及Echo形成直接競爭。

造成這一局面的推動因素很明顯:亞馬遜、谷歌和蘋果等科技巨頭將智能家居視為亟待開發的處女寶地,他們想要通過各自的生態系統,瓜分現有市場。雖然它們對外部伙伴擺出一定程度的開放姿態,但也利用自己的硬件設備,開發專屬功能。因此,如果對某一品牌購入過多,你便愈發遠離其它品牌的產品。

然而,不一定非得這樣。互聯網不會依據個人選擇瀏覽器的偏好,禁止部分網民瀏覽網頁。同理,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不應該因為人們買了“錯”的智能攝像頭或智能音箱,就禁止他們享受部分服務。智能家居設備應該具備互操作性,并且科技巨頭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提高行業標準。

亞馬遜Echo圖片來源:亞馬遜

你可以對我說話(但我不必回應你)

目前,幾大科技巨頭對智能家居采取的應對措施和對若干年前的移動設備并無二致。它們與交互操作的構想背道而馳,設計出自己的平臺,開發商利用平臺適用范圍內的工具制作應用程序。非但沒有實現互聯互通,應用商店反倒是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

這一切都與開放的網絡環境顯得格格不入。ZigBee聯盟(ZigBeeAlliance)致力于推動智能家居的交互操作,聯盟主席TobinRichardson認為:“在過去,它們總會談論“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但兩者之間其實相差甚遠。一個開放的API數據接口意味著:你可以用我的系統進行編程。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只是在告知對方:你說吧,我聽著呢。“

對于智能手機和平板設備而言,采取封閉式策略并不是一個餿主意。至少對蘋果和谷歌來說如此,因為它們的平臺近乎壟斷了整個市場。相較于web應用程序,原生應用程序(nativeapps)更加精簡高效。此外,兩大平臺瓜分市場,對于消費者和開發商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是選擇困難癥患者的一大福音。

然而,智能家居市場則略顯復雜。幾家主流平臺在某些方面通力合作,卻在其它方面相互競爭。例如,你不能使用亞馬遜Echo來操控Nest恒溫器,也不能通過亞馬遜FireTV來查看Nest的任意一款攝像頭。然而,你可以指揮Alexa去打開Nest的家庭安全系統,Nest的智能門鈴Hello響了之后,你也可以詢問它,是誰在敲門。消費者不得不做出權衡:打算購入的產品能否與心儀的其它品牌協同工作。相比“到底是買iPhone還是安卓手機“,這個抉擇更加困難。

消費者可以購買兼容多種平臺的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化解這一令人頭痛的難題,比如能與所有主流語音助手協作的Ecobee恒溫器,或與HomeKit、Nest、Alexa等平臺完美契合的August智能門鎖。消費者還能依靠IFTTT(ifthis,thenthat)和Stringify等“網絡自動化神器”,解決跨平臺、跨設備的同步問題,原來分屬不同領域的產品便能互相鏈接。

然而,從某個角度來看,想要保持所有平臺和設備的互相兼容,絕非易事。對開發商來說,更加難上加難。起初,它們只是為不同平臺制作應用程序,如今不得不兼顧不同的生態系統和細化的用戶基礎。

物聯網標準機構OCF(OpenConnectivityFoundation)致力于統一智能家居的互操作性標準,其發言人GaryMartz表示:“從開發人員的角度來看,這好比夢魘一般。以往,我只用開發一套API數據接口、界面和安全協議,現在則不得不同時做3套,4套,甚至5套,因為不同的用戶會選擇不同的供應商。”

Ecobee4來源:Ecobee

開放互聯的標準之戰

一些第三方機構試圖通過更加開放的標準體系,來解決這些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便能理解其中的核心理念:亞馬遜不必明確支持谷歌、蘋果等競爭對手的產品,而是轉而支持一個統一的標準,進而確保彼此之間的通力合作。

GaryMartz表示:“供應商A不打算和供應商B、C協作,實現彼此產品的交互操作。然而,如果存在一個保持中立、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它們會變得更加歡迎平臺之間的融合。“

誠然,為了實現標準化,這些努力還遠遠不夠。OCF的創始成員包括因特爾(Intel)、三星(Samsung)、微軟(Microsoft)、LG和高通(Qualcomm),LG和三星的冰箱、海爾(Haier)的一款洗衣機和Sure萬能遙控都經過了該組織的認證。Martz透露,隨著該組織認證程序的最終出臺,一大批品牌將會蜂擁而至。

他承諾道:“你將會在2018年見到更多經過OCF認證的產品,主要是來自各大供應商的智能家居。“

如果每家公司都采納OCF標準,一切都會變得更加容易。然而,物聯網標準組織不止一家。Zigbee聯盟去年發布了物聯網通用語言Dotdot,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將開始認證產品。該項目首先對使用Thread網路架構的產品開放,Wi-Fi、藍牙(Bluetooth)等更為普遍使用的無線通訊協議將緊隨其后。

TobinRichardson表示,許多標準組織開始探討在安保等領域進行“協作“的可能性,甚至還有關于合并的傳聞。然而,Tobin認為,這將完全取決于它們技術的契合程度。

Richardson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成員企業的產品進入市場,并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選擇的良好購物體驗。因此,如果在組織層面存在合作的可能性,我們一定秉承歡迎、支持的態度。”

本月初,“智能攝影機生態系統網絡聯盟“(NICE,NetworkofIntelligentCameraEcosystem)宣告成立,使得事情愈發復雜。NICE聯盟專注于監視器的技術標準、規格制定等具體事項,致力于面部識別、在線備份和安保等功能的大眾化,給予那些資源、資金匱乏的相機制造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挑戰亞馬遜和谷歌等主流廠商的霸主地位。

從某種角度來看,NICE聯盟只是又一個試圖攪局的競爭對手,但同時也存在“和諧共處”的潛在可能。雖然相機不是OCF、ZigBee等聯盟關注的焦點,但它也是眾多科技巨頭打造智能門鎖的關鍵部件。NICE聯盟由硅谷初創企業Scenera主導成立,該公司首席執行官DavidLee表示:“NICE會參考OCF和ZigBee等標準組織的成果,也會同時關注它們的標準無法覆蓋的領域。我們樂于嘗試盡可能多的API數據接口和開放標準。”

來源:NICE

一步一個腳印

哪怕開放標準充分發揮潛能,它們也很難成為一劑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標準體系向來都存在這么一個問題:永遠都落后于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拿OCF為例,該組織在研究該如何制定行業標準時,很難預料到諸如亞馬遜Key此類的智能門鎖的誕生,又何談去鼓勵其它成員支持這一新概念呢?

然而,如果缺乏主流科技公司的支持,就更難理清設備廠商的需求了。亞馬遜、蘋果和谷歌可以與OCF和ZigBee等組織合作,提高標準,但就目前而言,它們之中沒有任何一家有類似的打算——至少未曾公開表露過。

TobinRichardson依舊保持樂觀,認為這些公司加入聯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他在行業峰會上同各大科技公司交流過,也研讀過它們的公開聲明,他堅信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才是大勢所趨。

Richardson表示:“它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機遇。不僅關乎一部手機,或是推銷下一部手機的問題。未來必定將是一片多元設備百花齊放的美好場面,想要確保這一點,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獨善其身。“

然而,他也承認,這些公司想要全盤接受互操作性,就必須改變企業文化。這個過程會花上一段時間。

Richardson表示:“相比去年末、今年初的時候,我的信心更足了。然而,我也絕不會低估前路的艱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