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智能化時代看盡人工智能如何顛覆未來戰爭

時間:2018-01-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年來,在大數據、新型算法和超級計算的推動下,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乃至顛覆所觸及的每一個行業,戰爭亦不例外

當前,世界正處于智能革命的前夜,人類社會正從“互聯網+”時代邁入“智能+”時代。近年來,在大數據、新型算法和超級計算的推動下,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乃至顛覆所觸及的每一個行業,戰爭亦不例外。從水下潛航器到無人機集群,從預測性維修軟件到智能決策助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戰爭的不同領域,推動著新一輪軍事變革,戰爭形態和面貌正悄然被改變。

廟算為先,戰爭設計日趨精細

《孫子兵法》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笨v觀人類戰爭史,“多算勝,少算不勝”是亙古不變的定理。

未來戰爭對“廟算”的依賴度有增無減,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從兩方面增強戰爭預判的有效性:

一是更加精確地計算并預測戰爭結果。在先進算法和超算能力的支撐下,人工智能系統的計算和預測結果比人腦更加準確。二是借助兵棋系統能更加有效地檢驗和優化作戰方案。例如,融入人工智能的兵棋系統能夠和人開展人機對抗,有助于人們發現問題、查找弱項。特別是將深度學習等算法引入兵棋系統后,智能系統的行為將變得深邃多變,有助于突破人類的既定思維,增強兵棋推演的對抗性和真實性,達到優化方案的目的。此外,還可利用智能兵棋系統開展機機對抗,提高推演的效率。

2015年2月,美國國防部出臺了《兵棋推演與創新》備忘錄,提出要將機器學習引入兵棋推演。目前,蘭德公司、雷神公司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一旦將研發成熟的智能軟件應用于兵棋推演,不僅能提高優化方案和預測戰局的水平,還能更精確地預測戰爭涉及的兵力規模、彈藥消耗、持續時間和保障需求等,顯著提升對戰爭設計的能力。

速度制勝,作戰節奏空前加快

在信息時代,戰爭遵循“快吃慢”制勝法則,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戰爭中,美軍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其關鍵在于始終做到了“棋快一招”。

如今,人工智能的反應速度已經完全“碾壓”人腦。2016年,在一次模擬空戰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發的“阿爾法”智能軟件操控F-15戰機,擊敗了由人駕駛的F-22戰機,其原因就在于該智能軟件的反應速度是人類大腦反應速度的250倍!今年10月,美國密蘇里大學地理空間情報中心公布了一份研究成果顯示,該中心基于深度學習技術開發了一種算法模型,能夠在42分鐘內搜索并識別出某國東南沿海地區近9萬平方千米內的導彈發射場,速度比人類分析師快85倍,準確率達到專家級影像分析師水平。

正因如此,近年來,美、俄等軍隊將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意圖利用人工智能的速度優勢,縮短己方在戰場上的決策周期,牢牢掌握行動優勢。今年7月,俄羅斯武器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公司宣稱,已研制出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全自動戰斗模塊,能做到發現即摧毀。另外,美軍則在研發自動化數據分析工具、自動目標識別軟件、機載智能決策助手、數字化空中作戰規劃員等智能工具,意圖在決策周期各個環節上減輕情報和作戰人員的負擔,提高決策效率。而在今年11月,美國國防部算法戰項目負責人呼吁:今后美軍采購的任何武器系統都應融入人工智能。

可以預見,今后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化武器系統投入戰場,戰場上的作戰反應時間將越來越短,交戰行動將空前激烈,并最終超出人類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自主對抗,作戰模式引發變革

20世紀以來,偵測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浪潮下感知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感器-射手-武器平臺”這一人機協作式作戰鏈誕生。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夠自動識別、鎖定和打擊目標的智能化武器系統逐漸出現,并能代替人類執行簡單的決策命令。如美軍的艦載“宙斯盾”系統、以軍的“鐵穹”系統、俄軍的“競技場”主動防護系統、法軍的“鯊魚”系統,等等。不過,這些系統的智能化水平目前還不高,自主交戰模式通常是最后選項。

未來,隨著傳感技術、新型算法、大數據技術等智能化技術群的進步,武器系統的自主行動能力將大幅提升,武器系統自主對抗的情況將越來越普遍。而在特定作戰領域,如網絡空間和電磁頻譜領域,人類只能依托智能化武器系統進行自主對抗。與此同時,隨著高超音速武器和集群作戰的出現,戰爭將進入“秒殺”和“群架”時代,利用智能系統自主迎戰幾乎是唯一出路。

未來,隨著智能化武器系統的自主對抗成為新常態,作戰模式將逐漸從“人在回路中”向“人在回路上”轉變。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可概括為“指揮之中、控制之外”,即在多數情況下,人類戰士扮演監督員的角色,負責在開戰前輸入目標特征和設定交戰規則,觀察戰場交戰情況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模式下人依然是最終決策者,人類戰士將根據需要自主進出作戰鏈,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新模式的最大優勢是可以使人類戰士從紛繁復雜的決策中解放出來,聚焦于主要決策和關鍵任務。如何確保人類能夠隨時接管控制權,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人機協同技術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集群作戰,讓消耗戰重煥生機

在冷兵器和機械化戰爭時代,消耗戰是基本作戰方式,“多吃少”是戰場制勝的基本法則。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隱形技術、衛星定位系統、精確制導武器的登場,“多吃少”的戰爭法則被徹底打破。近年來,隨著傳感技術、仿生技術、微型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長足發展,集群式作戰構想再次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所謂集群作戰,是指集中部署成百上千個智能化武器,從多個方向對目標實施攻擊。與傳統作戰方式相比,集群作戰具備四大優勢:

一是單個平臺小型化,戰場生存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去中心化,個體的損失不影響整體功能;三是成本低廉,數量龐大,作戰效費比成倍提高;四是可實施飽和攻擊,癱瘓敵防御體系。不難看出,集群作戰能夠達成“數量即質量”的效果,因此,被認為是智能時代的消耗戰。

美軍將集群作戰視為戰爭游戲規則的改變者,認為集群作戰尤其適合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當前,美國國防部同時瞄準水下、水面和空中,推進多個集群研發項目,力求具備多維空間集群作戰能力。此外,美軍各軍種正競相開發集群作戰概念,如海軍陸戰隊設想讓無人作戰集群充當登陸先鋒,執行戰場感知、排雷除障等任務,為陸戰隊員搶灘上陸創造條件。

從水下“狼群”到地面“蟻群”再到空中“蜂群”,集群作戰將在未來智能化戰場上大行其道?!叭撕鹦g”將改頭換面重新登場,消耗戰的天平將向具備集群作戰能力的一方極度傾斜。未來可能出現這一場景:一邊是遮天蔽日、蜂擁而至的智能機器,另一邊是驚慌失措、形單影只的人類戰士……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