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引領南京制造的“智能升級” 布局·“機器人時代”的南京印跡

時間:2017-11-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從“人口紅利”日漸消失的蘇南,到承接產業轉移的蘇北,以及正在崛起的蘇中,處處可見機器人活躍的身影,“機器紅利”逐步替代了“人口紅利”。

如果這個冰冷的機體可以稱為機器人的臂膀,那么,它將會誕生怎樣的力量?

遠觀,它與人相比,等量身材或者更“壯碩”些——破曉時分——在微光穿進的工廠里,舉起“瘦削的臂膀”,有條不紊地在鋼板前側刻上完美的弧線。對于操作工來說,這些東西的存在漸漸起了意義。

假如有一天,人類能在數秒內完成某項工藝的全流程,那對于使用這臺組合機器的工人來說,時間的流動不再難以觸摸。他用科技教給他的新手段,扼住時間的咽喉,他會感到煥然一新,就像擁有了整支“軍隊”。

如今,這已慢慢成為現實。

幾乎在一夜之間,“機器人”開始躍進人們的視野。工業4.0、智慧工廠、智能制造、自動化時代……一個有關機器人的名詞變成熱詞,正拉起一場革命風暴。

在經濟發展高度活躍的長三角區域,江蘇這塊富饒之地集傳統制造業奠定的先天優勢,凝聚在人才政策的高度支持,每一步的邁進,都鏗鏘有力。從“人口紅利”日漸消失的蘇南,到承接產業轉移的蘇北,以及正在崛起的蘇中,處處可見機器人活躍的身影,“機器紅利”逐步替代了“人口紅利”。

在熊貓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的智能車間里,數臺機器人舞動雙臂,精確地重復規定動作,只需片刻,旁邊已陳列好整齊排列的成品。在這條總長為16米的機器人“自我克隆”生產線上,設有8個自動工站,配有SCADA及MES系統進行信息采集顯示及分析,AGV小車實現載具循環及成品收料。生產線可完成小臂、手腕、減速機、電機、軸承組件、同步帶及小臂蓋板的裝配,僅需10分鐘,就能完成全部工作。

無獨有偶,在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測試車間內,一米多高的六關節機械臂來回穿梭,不僅能東奔西走搬東西,還能在流水線上完成多道工序……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機器人正各司其職。

“人力成本與機器人成本之間,正出現一個越來越大的剪刀差,這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很有吸引力。”東南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戴先中在此前的采訪中曾表示,成本的逆轉,已經產生了“機器紅利”替代“人口紅利”的現象,這將使更多的制造企業樂于使用機器人。

前瞻·機器人產業的龐大地圖

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的機器人產業,在一系列政策扶持及機場需求的拉動下快速發展。繼2013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后,2014年中國繼續蟬聯這一桂冠。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達5.6萬臺,同比增長54%,遠離于全球工業機器人27%的銷量增速。預計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26萬臺,保有量達到180萬臺。

國際機器人聯盟主席阿托羅·巴龍切利曾表示,“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但是使用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工業機器人列入大力推動突破發展十大重點領域之一,提出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

工信部《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細化了具體戰略目標:到2020難,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36個,產業園規劃面積超2.8萬畝,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在市場的推動、政策的鼓勵、產業的規劃下,當前,各地紛紛發揮產業集聚優勢,布局建成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區。在全國十大工業機器人產業園的“地圖”里,江蘇盤踞三個之多,數量十分可觀。

瞄準市場的潛力,其實早在多年之前,江蘇便投入了大手筆,目前已于南京、常州、張家港、昆山、徐州等城市建立機器人產業園,在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的研制之路走在國家前列。其中,作為傳統裝備工業大市、電子信息產業強市的南京,坐擁著產業、高校等資源的雄厚基礎,更是吹響了改革的號角。

啟幕·引領南京制造的“智能升級”

2016年8月,在出臺的《南京市建設中國智能制造名城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將南京建設成為中國智能制造名城”的目標,主要瞄準1個目標、聚焦6項主要任務、實施6項重點工程,以此概括為“166”方案。

今年,針對主導產業優化升級和科技園區整合,南京提出構建“4+4+1”主導產業體系。

其實,我們把時間前推四年,當《加快推進南京市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出臺之時,愿景就已深深根植進這片沃美的土地。該《意見》提到:著力打造機器人產業“一園三基地”,即除麒麟建設的“機器人產業園”外,還將打造江寧、六合、高淳三個“機器人產業基地”。到2020年,南京將建成國家級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與產學研聯盟,將南京建設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先進基地”,年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

前有政策的支持,后有人才浪潮涌進。

2014年,“南京機器人研究院”和“機器人產業聯盟”正式掛牌成立,2016年4月,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簽約落戶在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從產業“龍頭”麒麟科創園的建設到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的簽約,南京在機器人發展的這幅圖紙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了解,南京涉及機器人研究的高校多達13所,其中6所擁有專業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包括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他們相繼設立了機器人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的人才培養計劃。

盡管高校鉚足了勁兒輸送專業人才,但仍有不少企業呼吁,“光有機器人產品遠遠不夠,還需要大量操作人員、維修工程師以及更高級的設計工程師。”

“機器人本身也需維護保養,現階段,這一領域的人員緊缺,從而容易造成‘買機器搶人’的現象。產業跟上了,但多方面的人才儲備未能跟上,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宋愛國認為,企業與高職高專的成功對接,才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靈丹妙藥”。

在熊貓裝備,為打破人才瓶頸,企業兩年內掏出6000萬元,聯合知名機器人集成商和數所專業技術院校,共建實驗室、共育師資、共建專業,構建包含機器人技術、培訓、運維、售后等環節、可不斷再生的人力資源庫,打造機器人產業“生態圈”。

“在政府的支持下,加之數量級的企業,高校的人才儲備,江蘇在機器人的發展布局之路才能走得更加清晰”。

“目前,南京所涉及到的機器人研發,集中分布在本體制造、系統集成、醫療康復、機器視覺、電站巡檢和無人機等領域。”宋愛國表示,以熊貓裝備、埃斯頓自動化、億嘉和等為代表的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都在億元以上。

布局·“機器人時代”的南京印跡

走進熊貓裝備的智能車間,仿佛進入了一個“人機交互”的世界。為數不多的工人與機器人合作共處,由他們生產出的物件將發往全國各地。未來,在焊接、3C產品抓取、碼垛等崗位將會有更多機器人“上崗”,以此取代人工勞動。

除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熊貓裝備也積極打造“智能小鎮”。

就在本月初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熊貓裝備攜最新研制的機器人技術及產品首次亮相,以創意設計智能小鎮為主題,展示“熊貓智造”的技術實力與產品。

據熊貓裝備副總工程師何杏興介紹,“熊貓智慧小鎮”主要由“智能制造系統平臺”、“智能公共基礎平臺”、“智慧人居平臺”這三大平臺構成,是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同時,也是智慧生活人居樂園。

“小鎮的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公共設施’將不僅支撐智能制造產業,更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小鎮生活品質。政務、商務、交通、醫療、教育、家居……逐一實現‘互聯網+’,便利、舒適、綠色、智能都會成為小鎮人居的關鍵詞。”

而在南京的這塊版圖,另一只被業界看做是機器人產業“血脈”的埃斯頓自動化,以其“純正”的國產機器人概念股為整個南京市場注入涌動的熱血。

“國產機器人要從夾縫中突圍,必須在研發上突破。”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杰高博士表示,“近年來,南京埃斯頓已研制生產出數十種規格的工業機器人,自主知識產權化率達到75%以上,行業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江寧開發區內,已有包括埃斯頓機器人在內的智能制造企業1000多家,覆蓋汽車制造、智能電網、高端裝備等相關行業,打造了江蘇省高檔數控機床及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數量占全市“半壁江山”。

在工業機器人發展的蓬勃勢態中,一注新鮮的“血液”緩緩流入市場,在醫療、服務、特種、動漫、家電等領域中嶄露頭角,為機器人的發展另辟蹊徑。

在東南大學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里,宋愛國教授所帶領的團隊著重研究航天、核化探測及核電巡檢、助老助殘康復、智能化人機交互四大領域,目前已在機電假手、康復機器人等產品上實現量產化的趨勢,并與至少30家企業以上,在技術、產品、專利中有著長期合作。其中就有電力巡檢方面的“領頭羊”億嘉和,在醫療康復領域享有名聲的常州錢璟康復有限公司。

(德國宇航中心(DLR)的機器人不僅可以用來訓練宇航員,還可以用在醫療用途)

除此,由河海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駱敏舟教授成立的特種機器人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圍繞服務類機器人、軍民融合的特種機器人上同樣有著杰出成果。

從工業機器人到特種機器人,從企業到高校,南京在機器人的產業發展之路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展望·南京開啟的機器人藍圖

“放眼全球市場,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一定是強勁有力的。”何杏興認為,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大發展的轉折時期,機器人技術與網絡技術、云計算及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相結合形成的“集智能化、信息化于一身的機器人”,將成為未來這一領域發展的趨勢。

基于電子工業工廠的悠久歷史,并結合現代科技的“工業云+大數據”,熊貓裝備緊扣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系統兩大平臺建設,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核心體系。

坐落于江寧開發區的埃斯頓,其下擁有的四個廠功能各異。“我們其中一個項目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讓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王杰高介紹到,即將迎來這個新項目,屆時生產和組裝機器人將不依賴人工,有望實現機器人替代人工生產機器人,將大大減少用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過去的機器人,只能稱之為‘帶編程的機器設備’,而不是真正的機器人。”駱敏舟表示,現在機器人與此前最大的區別就是對環境的適應、認知和判斷。“機器人已經開始跟人工智能、感知系統結合。”

不久前,在南京兒童醫院河西院區的取藥處,機器人“沃森”看病,10秒給出治療方案,1小時便可搞定450張處方單。同時在其他領域,防恐排爆機器人、助老助殘康復機器人更是以熟悉的方式走進人們視野。

駱敏舟強調,在未來,工業機器人依舊會沿著市場的“扶梯”攀爬,但服務型機器人將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去年,南京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780億元,增長12.2%;2017年一季度,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6億元,增長10%,繼續保持著相對較快的增長態勢。

在智能制造的這片厚土上,南京率先提出“名城實施規劃”,打造一個又一個智慧產業高地,用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尖端的產品,描繪著南京機器人智造業的藍圖。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娓娓工業

廣州金升陽科技有限公司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