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虛擬心理治療師 人工智能+醫療將成AI關鍵突破口?

時間:2017-08-0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精神疾病的治療研究一直是醫療領域的重點課題。隨著人工智能、VR和深度學習等前沿科技的發展,計算精神病學這一新領域正成為關鍵突破口。

精神疾病的治療研究一直是醫療領域的重點課題。隨著人工智能、VR和深度學習等前沿科技的發展,計算精神病學這一新領域正成為關鍵突破口。

研究人員正在探索計算精神病學的新領域,該領域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深度學習等技術來診斷和治療精神疾病。然而,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這些方法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

虛擬心理治療師

深度學習、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的進步可能會解決臨床心理學實踐中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比如大規模研究的主觀性和實踐難度,這也許可以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診斷和治療精神失常的新紀元。

這個新的研究分支被稱為計算精神病學。它的宗旨是,研究人員可以利用上述技術更好地理解和治療精神疾病。應用程序各不相同,但該領域的一些研究人員將認知數學理論應用于從長期觀察中挖掘出來的數據,以有效地診斷和預測認知;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利用虛擬實驗來實現對人類行為的純粹研究。

紐黑文市耶魯大學的教授SarahFineburg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利用計算精神病學探索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列出了這種疾病的的癥狀,包括“情緒、行為、自我形象和功能的持續不穩定”以及“沖動行為和不穩定的關系”等。

在研究中,她觀察了人們在虛擬環境中對事件的反應。她使用了一種叫做Cyberball(網絡球)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一個虛擬化身可以將球傳遞給另一個,而一個病人控制一個這樣的虛擬化身。雖然他們相信剩下的參與者是由其他人控制的,但是實際上其他的參與者是由電腦系統控制的。

這款游戲讓Fineburg可以監控病人對他們傳球頻率的情感反應。她發現,如果沒有接到傳球,與非患病者相比,BDP患者感受到的被排斥感更強;而且即使他們比其他的虛擬人物更頻繁地收到球,他們也比正常人更容易產生消極情緒。

計算精神病學不僅可以用來研究患者的情緒,還能幫助研究人員了解他們的語言使用情況,有些人認為在這一點上患者與正常人存在差異。然而,之前的數據過于龐大,無法分析。“我們和其他研究者已經辨別出了一些語言特征,這些特征代表了心理的狀態和特質,”Fineberg在接受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TechnologyReview)采訪時表示。“基于文字使用模式的計算模型可以預測哪些作家患有精神病,或者今后會罹患精神病。

治療抑郁癥的應用程序

Fineburg研究的計算精神病學的兩個分支:利用虛擬環境作為臨床治療空間和利用人工智能在大量數據中探尋模式,正在被其他研究人員用于研究其他疾病。

使用人工智能診斷疾病并推薦治療方法已經在應用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這些應用程序充當了“虛擬心理治療師”,他們可以治療各種精神障礙。

一個例子是聊天機器人Woebot,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原則來幫助抑郁癥患者。對該App的一個小規模測試的結果很積極,大部分用戶報告說他們的抑郁癥癥狀明顯減輕。這款應用的發明者、斯坦福大學講師艾莉森達西(AlisonDarcy)告訴商業內幕說:“這樣的數據讓我們感到驚訝,我們的反應是:對的,就是它了。

這款應用確實有幫助用戶的潛力,但也存在一些內在問題。由于這類系統非常新,此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證明過長時間與電腦的精神互動是否對病人有益。達西的研究只有70名參與者,而且只持續了兩周,這可能太短了,無法確定該應用的真實影響。

在精神病學研究中,虛擬環境似乎沒有像真實世界中有那么多的陷阱。心理學的核心是研究人們的感知如何影響實驗數據,所以如果虛擬場景可以讓人們的感官相信這種場景是“真實的”,那么虛擬現實下的研究結果和現實世界中的是一樣有效的。

事實上,相比傳統的環境,這些虛擬現實環境可以讓研究人員學到更多,因為虛擬現實世界是可以進行無限制調整的。這使得研究者可以研究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件,而這給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更可靠的數據池,并可能更清晰的展示病人的認知。

實際上,虛擬現實和數字環境已經證明了它們在幫助研究人員學習甚至是治療精神疾病的能力。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幫助退伍軍人克服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癥狀,還可以通過提升自我同情來幫助人們克服抑郁癥。

計算精神病學可能會幫助數百萬人,但就像任何涉及大腦的事情一樣,我們必須在如何應用這項技術上小心謹慎。如果不搞清楚這些療法對大腦的影響,就可能會弄巧成拙。

 更多資訊請關注醫療機械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