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博士,日前在紐約時報的“觀點”欄目發表專欄文章《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威脅》。而他的觀點與馬云發表的題為:“人工智能將可能醞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言論不謀而合。馬云指出,未來三十年,人們會越來越不快樂,因為人工智能扼殺了許多工作機會。
“人類正面臨著未來生存的兩個發展趨勢:一方面我們迎來了僅用少量人力就能創造巨大財富的發展時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員也將因此而下崗和失業。”李開復說。
李開復指出人工智能帶來的三大沖擊如下:
一、各行各業將發生劇烈變革
李開復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指的是獲取某一領域(比如貸款償還記錄)的海量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具體案例(是否應給某人貸款)做出判斷,以達成某一特定目標(貸方利益最大化)的技術。這些技術在給定任務中所展現出的工作能力,已經被證明可以完全超越人類的表現。
今天,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將不可避免地對就業造成沖擊。很多崗位和職業會逐步消失,例如銀行出納員、客戶服務代表、電話銷售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等,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生這樣的工作也會被這類軟件所取代。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學會控制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這類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設施,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筑工人、司機、快遞及許多其他職業。
一般而言,人工智能并不擅長需要創造力、規劃能力以及“跨領域”思考能力等類型的工作——比如辯護律師。另一個方向則是彌補人工智能系統所欠缺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出更多類似社會工作者、酒保、按摩技師等需要人際間微妙互動的崗位。此外,李開復還提到社工類例如志愿者等工作,在未來將成為重要職業。
另外,有一些服務可能會轉變為高薪職業,并趨于專業化,例如可協助和配合“人工智能癌癥診斷程序”工作的、具有專業醫療知識、同時又富有同情心和極強溝通技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二、人工智能企業將獲巨額報酬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變革將會為開發人工智能技術及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和企業帶來巨額利潤。
試想,如果優步能全面利用無人駕駛車進行運營;蘋果公司能夠省去大量人力生產其產品;全年滿足超過三千萬筆貸款請求卻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的借貸公司;可以想見,這些企業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何等驚人的利潤和收益。而李開復表示,這一切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三、人工智能財將流入:中國和美國
大部分人工智能所創造的財富會流入美國和中國。
人工智能是一個“強者更強”的產業:數據越多,產品越好;產品越好,所能獲得的數據就更多;數據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產品就會更好。在這個良性循環里,中美兩國目前已經匯聚了大量人才、市場份額以及能夠調動的數據。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中美七家企業——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已在其現有產品和服務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并正快速將其運營版圖擴展到全球,盡可能占據更大份額的人工智能市場。
這不但帶來對其他國家的挑戰,尤其沖擊龐大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口資本可能成為經濟負擔,因為其中大部分人口將面臨下崗失業。
如果很多國家不能通過向高額盈利的人工智能企業征稅來補貼工人,他們還能有什么其他選擇?依我個人推論,為避免本國人民陷入貧困,這些國家會與提供最多人工智能軟件的國家——中國或者美國——進行磋商和談判,最后以特定人工智能企業在本地用戶中的盈利來換取國家所需的社會福利補貼。從而最終成為中美兩國的經濟依附體,這樣的經濟發展態勢也將重塑當今的地緣政治版圖。
一言以蔽之,縮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經濟失衡和貧富差距,已是當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此差距不僅體現在國家內部,也體現在國與國之間。
結論:
李開復指出,現有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們的認識和預期,人工智能技術注定會改變我們的世界。它注定會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以及財富的創造方式;它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失衡現象,甚至改變全球的權力格局。
至于人工智能是否會發展出自我意識,甚至控制人類?對李開復而言,這些問題值得探討,但并非亟待解決,因為即使哪天真的出現,也是數百年以后。而當務之急是要對人工智能所不擅長的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人員教育和再培訓。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