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三大技術引領自動駕駛趨勢 趨勢下蘊藏機遇

時間:2017-04-21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為什么自動駕駛會如此火,自動駕駛對未來產生哪些影響?現如今自動駕駛車儼然成為香餑餑,是眾多企業競相爭奪的領域。

為什么自動駕駛會如此火,自動駕駛對未來產生哪些影響?現如今自動駕駛車儼然成為香餑餑,是眾多企業競相爭奪的領域。那么自動駕駛的發展現狀,包括它何時能夠成為主流,能夠產生哪些影響,以及能為政府和企業創造哪些機遇等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

風投公司星火資本聯合創始人納比爾·海特正經對以上問題表達過自己的意見,他說:20世紀初的時候,紐約或波士頓這樣的大城市街頭依然充斥著無以計數的馬車,而當首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出現時,無疑會引發人們的好奇。如果四個人有幸見到這種場景,他們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第一個人會說:“噢,我也想要一輛!”第二個驚呼道“它看起來太嚇人了!”第三個人則會稱:“我也想創建自己的汽車公司!”最后那個人可能會說:“那個怪東西可能需要某個地方來加油!”

他相信,就像汽車誕生那樣,全自動駕駛汽車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它肯定會引起人們的驚訝、艷羨以及恐懼等各種情緒,同時也開始為接下來將會出現的東西打下基礎。在學術界和大公司的研發部門,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被研究了20多年。從表面上看,它與10年前斯坦福大學或麻省理工大學演示的技術幾乎沒有太大變化,那么為何它今天讓人感到如此興奮?

三大趨勢創出“完美風暴”

三大技術趨勢環環相扣對城市機動領域掀起大規模的顛覆。這三種趨勢分別是:

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方面的進步已經足以讓計算機視覺能夠區分道路上的目標,建立汽車周圍的3D地圖,而支持計算機視覺的處理器已經強大到足以支持車載操作系統。

拼車:無人駕駛技術堆棧目前相當昂貴,但Uber和Lyft等拼車公司的出現將這種技術的資本成本分攤給許多司機。從成本方面來看,消費者個人似乎在10年內都不會購買量產自動汽車。但是通過拼車模式將成本分攤給眾多司機,如果這項技術取得成功,那么你明天就可能前往大眾市場。

充電:當前所有的全自動汽車都計劃采用電動平臺。除了環保外,主要是因為維護電動汽車的成本更低。如果某家公司擁有一輛汽車,而且利用率非常高,那么更低的維護成本很容易就能抵消更高的前期成本。額外的好處是,在與當地政府就如何引入數以萬計的自動汽車進行談判時,幫助提高空氣質量是個不錯的賣點。

這三大趨勢創造了“獨特時刻”,但其他原因也不容忽視。為了解決某個問題,你首先需要注意到它。雖然自動駕駛在實驗室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但其直到最近才成為新的創業領域。催化劑無疑是谷歌(微博)從其網絡廣告業務的主導地位中獲取巨額受益所驅動,該公司擁有大量盈余,允許其能夠啟動全自動駕駛這樣的先進項目。大多數流行的經濟理論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即壟斷有助于創新,但正是谷歌擁有關鍵詞廣告GoogleAdWords這個賺錢機器,才能支持其大膽地嘗試這樣的項目。

對于更大的創業生態系統來說,現在也迎來了合適的創業時機,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所有來自移動互聯網的“低掛水果”都已被摘走。3年前開發出移動應用、6年前開發出Facebook應用以及十多年前創建互聯網門戶網站的創始人們,都必須深入挖掘才能找到真正的新創意。

你難道不認為這些人都是相同的創業者嗎?以去年被通用收購的Cruise創始人兼CEO凱爾·沃格特(KyleVogt)為例,他曾是流媒體游戲服務Twitch的聯合創始人,后者于2014年被亞馬遜收購。對于沃格特來說,Cruise代表了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時深愛的自動汽車項目,但到目前為止,將其視為初創企業對待似乎還有點兒不切實際。

還有其他比較有說服力的例證,比如創業孵化器YCombinator。10年前,它孵化的項目中有32家初創企業,50%開發消費軟件,33%開發企業軟件,只有少數開發軟件開發者工具。今年,這個孵化器要求初創企業的目標包括核能、健康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領域,還要包括部分外國初創企業。我們將會看到,許多此前被認為處于停滯狀態的行業將會出現大規模變革,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現在已經轉移到它們身上。

自動駕駛的影響

納比爾·海特認為自動駕駛將會促使我們的社會功能發生互聯網誕生以來最大的改變。自動駕駛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讓人很難列出所有次要影響。

減少交通事故

自動駕駛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能夠減少車禍事故。美國每年有近3.7萬人死于交通意外,全球每年死亡人數達130萬人。美國的每位遇難者,都需要在急救室進行100多項搶救,2012年總成本達330億美元。無人駕駛不僅可大幅降低醫療成本,還將徹底改變汽車保險行業,因車禍引發的交通擁堵也將大量減少。

改變土地使用方式

美國大約有5.3億平方米的土地被建設為停車場,估計全國大約有1.05億個停車位。此外,大多數城市街頭的停車位也都顯得多余。那么這些空間能用來做什么?有遠見的立法者和公民可以提前開始制定計劃。未來20年中,受自動駕駛影響,這些停車位將會空閑起來,它們可被改造為城市公園或自行車道。此外,這些停車場也可被用來建造廉價房。隨著時間推移,汽車經銷商、獨立汽車修理廠以及加油站都將變得多余,它們會變成居民區的一部分。

能源消費影響

這里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建模,而且大多數模型只顯示一階效應而非二階效應。請記住,出于非政策原因,我們可能會建立起龐大的全球電動汽車車隊。其次,拼車服務創造出自然獎勵機制,幫助進一步降低費用。這種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多人拼車服務UberPool已經占Uber全球交通服務的20%,成為打車增長最快的領域。MIT的CS&AI實驗室發現,UberPool/LyftLine概念的廣泛采用有可能減少75%的交通。

自動駕駛在這個領域的影響還有很多,目前都處于早期階段,然而綜合能源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試圖量化所有一階效應,包括緩解擁堵。他們的研究顯示,所有道路運輸的能源需求最多可減少45%。更戲劇性的研究來自勞倫斯國家實驗室,他們主要研究自動電動出租車(即自動駕駛與電動汽車的混合體),杰弗里·格林布拉特(JeffreyGreenblatt)預計,到2030年,這些汽車會幫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減少87%到94%。

降低邊際成本

通勤時間的邊際成本也會下降,自由時間增加。在交通規劃界,有個被稱為“交通擁堵基本規律”的原則。通常,交通能力與“通勤痛苦”之間密切相關。因此,如果你引入新的交通車道或增加關口,它們都只會臨時有所幫助,因為很快這種能力就會被重新填滿,直到通勤時間再次延長。但是如果登上自動汽車就開始工作,而非等到辦公室才進入工作狀態,那么額外等車5分鐘就變得不再重要。這可能意味著,通勤時間會增加,而邊際成本卻會下降。

同時這也意味著,鄉村地區會迎來巨大繁榮,因為想要更多空間的人們可以接受更遠距離的通勤。城市也會變得更繁榮,因為城市生活成本會下降。所有這些都意味著,汽車帶來的“郊區妥協”會被終結,因為前往經濟中心“1小時的隱形距離”不再是問題。對于不堪城市生存壓力的低收入人群和不堪忍受遠途通勤折磨、高額邊際成本的人來說,郊區成了最理想的生活所在。

潛在機遇

變革也往往會帶來機遇。但在早期就能發現所有新機遇非常困難,特別是當你考慮自動駕駛的次級影響時。舉例來說,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你可能會預計到谷歌地圖或Yelp等服務出現,但你不太可能預測到Uber的誕生。

如前所述,對于自動駕駛和共享汽車來說,我們需要新的汽車保險模式。或許,老牌公司會創建新的部門,并招人管理這些新的模式。而初創企業也可能利用這樣的機遇。

新的交通技術也會創造大量機遇。此前的每項技術(從燃料電池到電動汽車)總是會產生網絡效應問題。如果供應商擁有汽車,那么它開發新的能源技術會突然變得非常容易,這些技術遠比當前鋰離子技術更高效,也會更快占領市場。目前,亞洲在電池創新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大型汽車公司擅長量產當前模式的汽車,但是如果你要在碰觸按鈕10分鐘內就見到預定的商品,或許初創企業會發明新的交通模式。像MITCityCar這樣的車輛或垃圾桶大小的遞送機器人正成為創業機會,因為你只需牢牢抓住小部分用戶,而不需要龐大的經銷商網絡。

無線網絡可能會出現超載現象,因為大量乘客正在公路上聯網。要么老牌公司適應新的趨勢,要么有新的初創企業取代它們。

我們并非總是在工作,那么當我們空閑時要做什么?當前的移動游戲革命常常能幫助增加4到5分鐘的會話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就我們如何使用手機給出啟示。當每個人每天有1個小時要在公路上度過,而且沒有任何同事的打擾,這會帶來什么樣的啟示?汽車娛樂平臺可能需要新的啟示,包括那些我們還未考慮到的東西。

如果距離不再是行駛中需要應對的問題,那么旅游業或許會發生改變。乘坐飛機的旅行會受到影響,因為你擁有的時間更充裕,可乘坐汽車旅行。此外,自動駕駛也會對就業和房地產行業產生影響,導致某些城市探險者激增。偏遠滑雪場的生意會變得更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自動駕駛會創造出全新的市場。過去,大量自由時間出現就產生過類似效應。比如,數百年前旅游業還不存在,但是隨著交通技術的進步和大量自由時間的出現,創造了數萬億美元的全新產業,全球就業人員高達數百萬人。

我們需要創造性思維來思考可能發生的一切,但需要富有成效地去執行。我們可通過公民政策,確保創造我們未來想要的城市。我們開始考慮可能出現的初創企業和新行業,開始反思教育的過程以為將來做好準備。雖然很難完全預測將來會發生什么,但我們現在就需要站在那樣的高度去思考,為迎接那樣的未來做好準備。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