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新能源車補退坡,誰來為差價買單?

時間:2017-04-1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的補貼,給了車企很大的信心和鼓勵,突然從“有靠山”變成“沒媽的孩子”,這需要時間來適應。

自2017年1月1日起,由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開始實施,這標志著新能源汽車告別車補“普惠制”,也意味著車企將面臨自力更生的發展局面。

車補退坡,勢在必行

2016年“騙補”事件的發生,對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國家不得不下調新能源車補,以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規范行業發展秩序。但一時之間,很多企業無法接受。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的補貼,給了車企很大的信心和鼓勵,突然從“有靠山”變成“沒媽的孩子”,的確需要時間來適應。

“新能源汽車補貼逐漸退坡是勢在必行的。”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表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已經很多了,如果未來補貼力度不變,政府財政負擔將非常沉重。未來,新能源汽車應該靠產業自身的發展、企業技術的進步來發展壯大,而非一味地依賴國家財政補貼。”在尹同躍看來,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斷奶”,不但能夠促進產業整體的發展,還能夠優勝劣汰,催生出更加優秀的企業。

與尹同躍看法相類似,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對補貼退坡的看法同樣持積極的態度。他同時表示,北汽新能源已經做好國家補貼退坡后的準備,不會因為補貼退坡就提高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北汽新能源研究院一位工程師表示,盡管北汽新能源在過去一年中更換了電池供應商,但是目前隨著企業產能的擴張、規模效應的顯現,北汽新能源的產品成本下降速度已經趕超國家補貼退坡的速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則認為,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逐漸退坡將開啟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發展的新階段。他建議企業要淡化對補貼的依賴,強化市場意識,努力降低成本,生產消費者喜愛的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主角。

整車廠要求供應商降20%成本

車補退坡后,新能源汽車制造商與電池供應商的供需關系發生“反轉”:此前,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高,電池供不應求,價格也水漲船高;但從近兩年來看,新能源汽車電池已經過渡到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

目前,整車企業與電池廠正就電池價格談判,但雙方目標差價太大,電池企業的降成本壓力非常大。

一位電池廠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整車廠要求電池成本按照補貼退坡幅度下降20%,但目前我們只能做到10%以內。一方面,上游材料成本猛漲;另一方面,整車廠訴求較為強烈,因此我們現在處于‘上擠下壓’的被動狀態。”

“事實上,電池廠商的壓力不只來源于成本。政策調整所帶來的技術路線調整對電池廠商的影響也十分巨大,電池廠商必須根據政策標準對電池規格、PACK方案甚至材料配方進行調整。”在行業資深專家方建華看來,目前,電池廠商承擔了來自于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整車廠壓價和技術路線調整三重壓力。

根據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退坡20%。以一輛裝配40千瓦時電(續航里程在250公里以上)的電動車為例,國家補貼將由原來的每輛5.5萬元下降到4.4萬元,地方補貼將由原來的每輛5.5萬元下降到2.2萬元(地方補貼不得超過中央單車補貼額50%),這意味著,這輛電動車目前所能拿到的補貼比以前的下滑了4.4萬元。

有記者了解到,去年整個動力電池包一千瓦時電價格在2200~2500元,安裝配40千瓦時電的電動車來計算,電池包的總成本約為8.8萬~10萬元。

因此,要彌補這減少的4.4萬元補貼額,除通過增加產量實現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外,整車廠還需從電動車三大零部件(電池、電機、電控)上入手降低成本,而占據整車成本30~40%的電池就成為最主要目標。

“事實上,去年,底補貼政策還未出臺前,整車廠就已開始與電池廠商進行洽談,從當前的情況看,20%的降本要求已成為整車企業的集體訴求。”方建華說。

車企、電池廠價格拉鋸戰

那么由于補貼下調所產生的巨大成本究竟該由誰來承擔呢?車企?電池廠商?

不少車企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車企的凈利潤并不高。如果車企長期承擔這部分差價,企業將面臨較嚴重的資金問題,甚至是生死存亡問題。

而湖北省汽車學會副秘書長雷洪鈞也表達了動力電池企業應當降價20%且是必然趨勢的觀點,他認為,“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已經明確表示,財政補貼的核心對象是動力電池,而據相關部門數據統計,2016年近八成動力電池企業實現了利潤增長。其中,凈利潤增幅同比超過100%的企業達到近50家。這說明,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制定是有科學根據的,動力電池降價也是有空間的。”

相反,動力電池企業認為,由電池廠獨自承擔補貼退坡產生的大部分成本并不公平。一方面,自2016年底以來,電池原材料大幅上漲,導致動力電池制造成本直接上漲近5%-8%。另一方面,整車廠降價訴求較為強烈,動力電池企業面臨著“上下擠壓”的發展窘境。

實際上,在2016年底補貼政策還未出臺前,整車廠就開始與電池企業進行洽談,20%的降本要求已成為整車企業的集體訴求。2017年補貼整車出臺,整車廠要求價格降低30%以上,經過幾輪商榷,但由于雙方心里可接受的目標價格相差太大,雙方談判陷入僵持。

2017年是補貼退坡的第一年,未來幾年還將面臨更大成本壓力。在小編看來,由某一方擔負全部成本既不公平更不可行,只有雙方共同努力、共同承擔、共同應對才是良策。

2020年以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業內專家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通過技術研發、深度協作等措施來共同渡過成本難關。對于車企而言,除了通過整個產業鏈的提升及供應商成本下降之外,更多的是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而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從技術研發著手,提升產品合格率,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有效途徑。因此,車企和電池廠應少些埋怨和推諉,多些合作與理解,協同創新,共謀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中國汽車報網、每日經濟新聞、高工電動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