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人工智能發展元年之后,2017年,AI產業持續發酵。不論是工廠生產,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的日漸成熟無疑加速了AI市場化應用過程。
服務機器人市場潛力大
目前,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總值正以20%~30%速度增長,預計到2017年規模將達到461.8億美元;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將達到240億元人民幣。一旦人工智能技術趨于成熟,服務機器人的增長將更為迅猛。在2016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樸容午表示,在2016年至2019年,全球將有超過4200萬臺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廣泛應用在日益壯大的老年服務、醫療康復、教育娛樂等領域。
健康服務機器人是服務機器人中的一個細分品類,是一種地面移動型或桌面型的服務機器人,帶有攝像頭和觸摸屏,有麥克風,本體安裝有多種環境傳感器,并且可以連接第三方的健康監測設備,適合家庭等室內環境使用,能夠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可以陪伴家庭成員、進行健康監測及醫療平臺連接,并具備有智能家居控制、家庭日程事務管理、與家庭成員娛樂互動、養老助老等功能。
健康服務機器人作為服務機器人中最接近剛需的品類,在國家養老政策引導、社會資源傾注和資本市場推動下快速增長,未來五年將形成千億元市場規模。
智能化升級少了幾味藥
看過中醫的人都知道,想要治病,這藥方很重要,少幾味藥、多幾味藥,亦或是少些份量、多些份量,藥效截然不同。同理,服務機器人想要變得更加智能化,就得取長補短,查漏補缺。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服務機器人行業并不能算是特別強大,反倒是同質化現象嚴重,而且個性化服務又非常的稀缺。關鍵還在于國內大多數企業生產的機器人核心配件成本非常之高,必須依靠國外進口。
據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國產機器人80%-90%使用國外減速器,60%-70%使用的是國外電機、40%-50%使用國外控制器,三大主部件成本占比超過80%。而像優必選科技一樣,能夠研發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伺服舵機的企業,在國內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服務機器人在國內市場中應用場景的發展進程也太過于緩慢。
總體來看,當前國內企業碰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關鍵部件制造工藝以及核心技術的缺乏;二是當前行業在市場商業化需求方面尚未完全開放;三是缺少核心技術人才的積累,許多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機器人領域的人才沒有被中國市場環境所吸引;四則是當前行業發展不景色,導致很多投資機構不敢注入資本,反倒影響了不少技術型企業的發展。
國內產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
困境中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又面臨怎樣的機遇呢?
首先是隨著國內各行各業勞動力成本遞增,中國長期以來積累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衰退。當前中國雖然正在逐漸放寬二胎政策,但在這種背景下,其實是國內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尤其是在服務密集型行業。
但如果采用服務機器人來替代一些簡單重復性較高的工作,對于企業成本的管控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此外,像家教行業也存在著優質教師資源的缺乏,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推出與教育領域相關的服務機器人,并且具備一定指導能力,對于家長以及孩子們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再者,當前行業經過不斷的洗牌之后,剩下的依靠技術創新作為驅動力的企業得以繼續存活。通過對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歷程來看,有業內專家人士分析,像初創型服務機器人企業由于自身研發能力不足,再加上同質化嚴重以及低端產能過剩,導致企業慘遭淘汰。而某些機器人企業希望憑借制造工業機器人思維去做服務機器人,導致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從而影響到產品向市場進行推廣的規模性。
而這時候一些以技術創新驅動的企業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譬如優必選科技依靠全新的技術打造出適合家庭環境下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并且還有專門針對兒童教育推出了積木機器人,借助STEM教育的影響力,迅速切入到市場中去,從而達到企業的目的。
可以說,我國的服務機器人智能化發展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因而我們必須正視問題的根本,找準病源,尋醫問藥,湊齊藥方,方能藥到病除。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AI天下,中國機器人網、中國智能制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