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人臉識別,首例"人工智能打拐"完成,人工智能成BAT新戰場

時間:2017-04-1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上周五,科學真人秀《最強大腦》收官之戰的比拼中,搭載百度人工智能的小度機器人。

上周五,科學真人秀《最強大腦》收官之戰的比拼中,搭載百度人工智能的小度機器人,成功完成了通過父母照片推測兒女長相的跨代際人臉識別難題,而代表人類腦力前沿的世界記憶大師Alex卻在同一任務中挑戰失敗,這成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最新戰果。

代替醫生助手、服務員、司機、數據處理員,甚至還能助力"打拐"行動--以BAT為代表的科技巨頭紛紛重金投入人工智能,開啟了新一輪技術比拼。

首例"人工智能打拐"完成

給出一張多年前丟失了孩子的父母合影照片,在40位造型一致、都已長大成人的女生中,你是否能找到這對父母的親生女兒?常人難以完成的任務,在人工智能面前卻迎刃而解。上周五晚,《最強大腦》充分展示了小度機器人的實力。

"基因遺傳有隱性、顯性之分,甚至還存在基因突變,比如父母雙方都是小眼睛,孩子也有可能是大眼睛。"技術人員揭秘,除了長年累月孩子在不同生活環境下可能發生的相貌變化,就連基因遺傳也給跨代際人臉識別的任務帶來了極大干擾。

百度還宣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消息,通過與全國最大尋親平臺"寶貝回家"合作,百度已率先將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用于尋找走失兒童,目前已經成功幫助一位離家27年的走失兒童找到親生父母。

同一時間上演的人機大戰不僅有這一場。4月6日至10日,由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發起,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知名撲克機器人主創團隊訪問中國,在海南進行多場德州撲克的人機大戰。不久前,騰訊AILab研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程序"絕藝"也屢屢參與人機圍棋大戰的對決。

人臉識別、打撲克、下圍棋……在谷歌AlphaGo橫掃全球頂尖棋手后,最近半年里,一個個人工智能"選手"開始在各種腦力競技中亮相登場,儼然成為普通人熟知的大眾"明星"。"讓人工智能流行起來,是小度參與《最強大腦》的一個重要意義。"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說。

巨資投入迎技術革命

這并不是一陣短暫的旋風,BAT已爭相將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提升至戰略高度。

"未來我們到機場,也許就能夠大搖大擺地進去,由機器自動判定這個人是否與證件上的信息相符,而不是排隊等待工作人員人工判斷。"林元慶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他透露,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除了已經實現應用的烏鎮,在我國其他一些景區也會陸續看到由百度提供技術支持的刷臉閘機。

"人工智能不是互聯網的下一階段,而是堪比工業革命的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斷言。他透露,過去兩年半百度研發支出超過200億元,其中大部分投向人工智能。

一向并不向外界展示技術"肌肉"的阿里也不甘示弱。3月底,阿里云正式發布ET工業大腦和ET醫療大腦,前者定位為醫生助手,目前能夠提供支持的領域包括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藥效挖掘、新藥研發等,后者致力于工業生產線良品率提升。

2016年,騰訊也成立組建人工智能實驗室AILab,屢屢征戰人類棋手的人工智能棋手"絕藝"就出自這一部門。目前騰訊AILab的成果已應用在上百個騰訊產品上,如天天快報個性化推薦、微信搜索、騰訊影業及企鵝影業輿情監測等。

人工智能產業得"接地氣"

艾媒咨詢日前發布的《2016-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由2016年的100.6億增長到2019年的344.3億元。資本競逐的背后,局部扎堆與"過熱"隱憂也開始顯現。

以最近兩年雨后春筍般崛起的機器人廠商為例,2015年上半年,80%以上的機器人廠商業務同比增長,僅有20%的廠商同比下降;但從盈利能力來看,業務虧損面高達70%。

"有智能沒智慧,有智商沒情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用這樣一句話給當下人工智能發展潑了一盆"涼水"。他認為,最近一年以來,包括語音識別、自動駕駛在內的全球專用人工智能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應用依然任重道遠。

他提醒,智能機器人、認知專家顧問、機器學習、自動駕駛汽車等人工智能熱門技術正處于"期望膨脹期",接下來可能進入"幻滅期"。因此,企業切忌跟風投入,而應重視前沿理論研究。

另一部分業內人士則提出,中國人工智能未來一年發展的最大挑戰是"接地氣"。"我覺得今年AI最需要突破的地方,是怎么找到更多落地應用,甚至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價值。"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