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制造2025”,發展智能制造產業,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是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選擇。完善與高科技產業配套的多層次直接融資體系,產融互動,鼓勵創新,是幫助“中國制造2025”與智能制造實現目標的唯一路徑。
盡管少數地區已經順應智能制造的潮流,走在了前面,但是工業基礎不足,使得絕大部分地區的產業建設不可能短時間直接跨越到智能化生產。那么,那些智能制造產業建設走在前端的地區采取了怎么樣的布局方式?
遼寧省:以12家標桿企業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據了解,今年9月,遼寧省工信委在全省開展了我省首批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務試點示范標桿企業評選工作。經過各市經信委的推薦,省工信委又先后組織專家進行了兩次評審,最終選定了這12家企業。
據遼寧省工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標桿企業主動適應了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要求,率先在智能制造和服務經營模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在產品設計周期、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在智能制造新模式上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我省的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務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和做法。下一步,遼寧省將積極發揮這批標桿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盡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讓更多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
湖北省:“互聯網+”推動下產業發展亮點紛呈
近日,湖北省召開政協十一屆十六次常委會議,聚焦于“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中國制造2025湖北行動”充分結合了“互聯網+”的機遇,將促進湖北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
“互聯網+”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要素,能夠最大程度地激活和喚醒全國消費市場,成為實現中國制造、加速中小企業跨界融合的重要引擎。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湖北智能制造領域亮點紛呈,工業機器人、3D打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等重點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湖北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汽車、農業機械等制造業在全國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15年,湖北省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長9.7%,實現利潤784億元。
重慶:以10個數字工廠為目標力推智能制造發展
眾所周知,重慶目前雖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但仍屬于工業欠發達地區。制造業創新能力弱、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品檔次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核心競爭力不強等都是當前重慶制造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重慶作為全國制造業的領軍者,制造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
為了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重慶市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方案》已于近日正式出臺。其提出,到2020年重慶將力爭建成10個數字化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和1000個智能生產單元,試點示范項目平均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以上,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以上,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預計到2020年,全市智能裝備全產業集群將實現產值1000億元。
總結
“中國制造2025”的遠景非常美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才能幫助制造業真正轉型升級,最終實現這一目標。實現“中國制造2025”,發展智能制造產業,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是中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選擇。實現“中國制造2025”,首先要發展以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這是培育“中國制造2025”的土壤。而完善與高科技產業配套的多層次直接融資體系,產融互動,鼓勵創新,是幫助“中國制造2025”實現目標的唯一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