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1月1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跌104個基點,跌破6.87關口,報6.8796,連續第十一個交易日下跌,創2008年6月20日以來的近八年半新低。業內人士分析,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主要受美元大漲影響,中國有大量經常項目的順差,外匯儲備充裕,經濟增長穩定,人民幣發生大幅度貶值的概率非常小。
隨著美元走強,過去11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從6.74跌至6.87水平,累計下跌超過1300個基點,貶值幅度1.9%。“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一籃子相對穩定,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自動貶值是正常的。”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姚余棟日前在《財經》年會上表示。
在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看來,受美聯儲加息預期越來越強,以及美國經濟復蘇等因素影響,全球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大多數貨幣對美元呈貶值態勢。“由于美國經濟狀況不錯,人民幣如果升值沒有美元快,就意味著要對美元貶值,但人民幣對其他貨幣并沒有貶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幣本輪貶值中,央行表現“淡定”,并沒有出手干預,“淡定”的背后源于對我國經濟基本面的自信。據商務部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外資加速布局中國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其中,醫藥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幅居前,同比分別增長92.3%和87.5%,而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高精尖”服務業亦表現亮眼。
對于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黃曉龍表示,要尊重市場的供求關系,提高匯率的彈性和靈活性,央行已在匯率政策方面做了很多準備,這些政策儲備將讓中國在未來調整中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匯率問題一直被行業專家視為一把“雙刃劍”。人民幣匯率暫時走低,雖然一方面會對人民幣國際化帶來一定的沖擊,但另一方面,原來被市場高估的人民幣匯率有望借此機會釋放以往積蓄下來的貶值壓力,通過去杠桿抑制資產泡沫,來增加國內貨幣政策的彈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