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風生水起,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智能化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養,高端人才具備之時,便是中國智能制造產業擁有靈魂之日。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產業互動性弱、培養規格單一、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夠等諸多弊端;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高技能人才和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
因而,高校如何培養與“中國制造2025”相適應的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如何從精益人才的培養到智能人才的培養成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沒有非常科學嚴謹認真的人工智能理論作為指導、支持和支撐,產業決策和導向,全民創業和所有的人工智能工作,政府管理部門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政策扶持都會產生重大誤區,最終適得其反。
以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為例。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工業機器人市場長期被“四大家族”盤踞著,而本土的機器人相關企中88%是系統集成商,這導致了就算有著國家強力度的政策扶持,本土研發生產企業卻也只能吃殘羹冷炙。究其原因,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機器人應用技術人才有著巨大需求。我國的技術人才很多,甚至堪稱世界之最,但是我國非常缺乏高端的理論性人工智能機器人人才。
為破解智能制造人才難題,中國政府以及相關企業都在不斷地進行探索。繼而,越來越多的省市地區政府、高校、企業進行三方合作,建設起“產學研用”為一體的人才基地。例如:
11月3日,為破解智能制造高端人才技術短缺問題,宜賓市政府、德方企業和同濟大學在“2016智能制造―工業4.0”中德論壇上共同簽訂智能制造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訓基地。
10月27日,國家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工程(NITE)——博眾·凡賽斯自動化學院共建簽約暨工業自動化與智能控制產教融合實訓平臺揭牌儀式在蘇州市職業大學舉行。這也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首次與高校、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具有先進智能制造技術的專業柔性適應人才。
9月22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中德智能制造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弗勞恩霍夫IPA研究所、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臨港集團等攜手,共同探索智能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戰略,這不僅標志著中國和德國的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將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工業4.0的奧秘,而且將開展智能制造人才培養、促進智能制造研發成果轉化、搭建中德人才之間交流平臺。
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數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這一整體性的戰略目標,必須以“互聯網+”平臺為媒介,推動產學研合作,打破信息不對稱壁壘,整合來自企業、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各類資源,實現產學研生態圈內部的資源轉化與共享。
總體而言,從政府層面看,政府部門需掃除政策性障礙,保護知識產權讓企業有動力創新,通過出臺政策激勵讓企業有能力創新,自主調整人才結構;從企業層面來看,需要重視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低成本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
可預見,中國高端人才具備之時,便是中國智能制造產業騰飛之日。在未來,中國智能制造人才基地將遍布全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