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最新數據,今年1~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生產21.5萬輛,銷售2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9.8%和122.8%。在電動汽車產銷量飛速增長的同時,也為動力電池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
全世界的鋰電產業主要集中于中日韓這三個國家,對三國動力電池從2014年到今年上半年的年產量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中國的市場份額在明顯增長,日本所占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韓國則保持相對穩定。其中,2014年中國電池企業總產量占市場份額為11%,日本高達70%,韓國為17%,;2015年,三者比例分別為27%、56%、17%;2016年上半年,三者分別為31%、54%、15%。
各國一些代表性動力電池企業廠商在2016上半年的產量數據及市場占有率如表所示,其中韓國企業以三星SDI和LG化學為代表,日本以松下和AESC為代表,中國則以比亞迪為代表。盡管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但比亞迪憑借多年在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市場份額僅次于松下,位居全球第二。
中日韓三國在動力電池發展上的各不相同。日本技術實力雄厚,設備自動化水平高,產品性質好。韓國可以憑借特有的大財團集中資源進行重點發展,降低鋰電池生產成本,有助于搶占市場。而中國企業,正在奮力追趕,縮小其中的差距。
日韓電池入華受冷
6月20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公布了第四批《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日本松下、三星SDI、LG化學等日韓電池巨頭“果然”再次落選。截止目前,已有57家電池企業進入前四批企業目錄,仍舊沒有一家外資企業。日韓電池廠商在華都陷入了盈利困境。
國內電池企業迎來發展契機
韓系動力電池在市場上代表較高的技術水平,是國產電池最大的競爭對手。因此,在“時間就是利潤”的動力電池市場,此時對于國產電池是發力占領市場的最好時機。優秀企業一方面可趁機承接從三星、LG轉移的車企訂單,另一方面更應當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滿足國內大型車企的技術要求,把握這段競爭“空檔”時期,提高市場占有率,憑借技術長久占領中國市場。
其中最關鍵的是目前真正能滿足下游車企技術要求、進入主流車企供應名單的電池廠商仍只有十家左右,龍頭電池企業產能依然供不應求。加之許多企業未能及時布局代表新方向的“三元電池”,也加劇了三元電池的供不應求局面。(注:動力電池有兩個主要技術路線——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三元指鎳鈷錳或鎳鈷鋁元素,由于三元材料單位重量下提供的能量遠高于磷酸鐵鋰,所以三元電池是未來動力電池不爭的方向。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電池領域掌握領先技術才能屹立不倒,國產動力電池優秀企業應當把握當下機遇,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努力趕上韓國企業,從根本上提高競爭力。